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短板与举措

□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唐任伍 温馨 《 民生周刊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在消灭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其不仅事关党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庄严承诺的切实履行,更事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是党和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环节。“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及《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系列政策,为高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政策指引。

    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贵州省委、省政府带领贵州人民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就业脱贫、教育与技能脱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等重大战略举措,成功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实现了6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923万人口全部脱贫,200万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的辉煌壮举,创造了全国减贫人口最多、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的减贫奇迹。贵州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中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一个生动缩影,更为“十四五”时期全面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民生保障与改善的重点工作,需要贵州省统筹兜底保障和高质量发展两个关键主题,一方面聚焦保障923万脱贫人口,防止返贫脱贫;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农村农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如何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民生保障与改善的重难点问题,也是创新和建构乡村振兴战略中又一个“贵州样板”的重大机遇。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四个短板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存在“断点”,网络连通性有待提升。“村内户户达,村间连接差”是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问题,自然村之间的主干道路连接不畅,村村之间横向通行需要难以有效满足,影响和制约了村落之间的交通联系。“出县像远征,跨省不联通”是处于省际接壤地区的边缘贫困村交通出行面临的“尴尬”,与省内和省际高速路网脱钩成为乡村交通网络建设的难点问题,制约影响贫困村、县的省内出行和跨省交流。贫困地区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滞后。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基础设施是利用数据创造数字经济价值的重要工具,但当前脱贫村落仍面临4G网络覆盖范围不足的问题,5G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存在较大短板,显著制约了农村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亟须贯通。贵州省乡村农业发展极具特色优势,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石斛、油茶、食用菌等多样经济作物的特色产业体系。农村电商是充分发挥贵州省农业特色优势的产业链关键环节,但始终面临产地仓储空间不足、农产品保鲜困难以及配送成本高、效率低等难题,这对“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形成了双向制约。 

    二是产业发展动力短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贵州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乡村产业。但经调查走访发现,当前贵州省农村产业仍存在数量和质量两大短板。其一,产业发展规模不足,壮大产业根基仍任重道远。规模不足一方面体现为产值总额低,增速慢;另一方面体现为产业辐射范围狭窄,产业链短,市场空间不大,品牌、产品单一。其二,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从产业质量的经济维度来看,乡村产业整体生产成本较高,价值回报低,生产基础较为薄弱,尚未真正形成“一县一业”独具特色的农村产业,地域特色、乡村价值和乡土气息还尚未得到有效彰显。从产业质量的创新维度看,乡村产业类目和经营模式雷同现象严重,缺乏技术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强,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村消费尚处于较低层次。产业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乡村振兴缺乏“造血”机能,使得贫困群众稳得住、能发展、最终能致富尚存在挑战。

    三是乡村公共服务短板。所调研的乡村中公共服务短板集中于教育、卫生和政务服务三个方面。从教育看,随着城乡融合的深化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地区以及城乡接合部地区的新社区显著增加,基础教育需求显著增加,对应的学位数量和教育资源等供给不足,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水平难以逐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从公共卫生看,乡镇卫生院医事服务能力不足,一方面难以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另一方面无法对老人、妇幼和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及时、优质的健康服务,医疗体系建设、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配置和医务人员结构都不能满足“健康乡村”的建设要求。从乡村政务服务看,政务信息化建设滞后,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组织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卫生、社保、返贫监测等基础数据库无法共享,不仅难以实现乡村政务的“接诉即办”,提高乡村政务服务成本,而且会引发返贫复贫监控滞后的风险。

    四是人才储备短板。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贵州面临人才缺口大、人才结构管理缺失的问题。首先,缺乏农村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农村产业规划和经营管理主要依赖龙头企业、帮扶企业,乡村内部人才产出不足;虽然合作企业、帮扶企业对农民开展了技能培训,但多为传统农业种植技术,且高度局限于企业相关业务,这从长期看是将农民的技能发展与企业未来发展“绑定”,这对农民技能提升、稳定就业、提升收入增添了不确定性。一旦企业撤出或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村民是否能自给自足保住“饭碗”和持续发展仍存疑问。其次,乡村人才结构显著失衡。当前乡村的人才构成基本以基础劳务人才为主,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存在较大缺口,人才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最后,乡村人才吸引力不足。对于特级教师、医学专家、农业技术专家等优质人才难以形成吸引力,入驻合作的引力不足。创业带头人、电商人才、物流人才等新兴职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匮乏,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振兴的短板使得乡村发展事业难以形成由“外生救济式脱贫”向“内生增长式振兴”演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生动力缺失。

    构建乡村全面振兴新发展格局的五项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将衔接阶段的目标任务生动描述为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依据这一战略部署,未来贵州省的乡村重点工作应结合当前短板和政策要求,着力解决乡村扶贫返贫监测问题、基础设施短板问题、产业发展质量问题、人才供给不足问题以及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问题。

    第一,实施返贫复贫数据追踪管理。贵州省当前取得了帮助923万人口脱离绝对贫困的辉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返贫复贫追踪管理的艰巨任务,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对此应建立完善的复贫返贫动态监控机制,充分发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探测器”作用。一是聚焦建立返贫复贫对象的主动发现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开发智慧数据库系统,建立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教育、就业、医疗等横向多元信息的统一管理、无缝对接和实时比对分析;同时打通省、市、县、乡、村与个人的纵向数据端口,通过实时收集、实时核对、实时更新和实时分析主动发现返贫复贫对象;二是聚焦建立返贫复贫服务快速反应机制,深入贯彻“四不摘”政策,将责任压紧压实;三是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贫困家庭和人口,打通返贫复贫动态监控的“最后一公里”;四是对于边缘易返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帮扶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监控帮扶措施,主动开展帮扶干预,从根源防止返贫复贫现象发生。

    第二,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一是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的数量与质量短板。持续强化资源要素支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破解城乡资源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构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乡村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质量变革。持续支持贫困地区资金支持、转移支付、帮扶支持力度,推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完善乡村水、电、交通、燃气、物流、网络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二是立足全局推进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对于交通、信息网络的规划与建设,要立足区域乃至国家全局,力争突破行政与区域的壁垒,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协同。三是推进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与制度并轨,提升乡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显著提升乡村人民幸福感,使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第三,筑牢产业发展根基,赓续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旺则乡村兴,鉴于贵州省农村经济基础较弱的现实以及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难点问题,贵州省应系统筹划“十四五”农村产业振兴战略,以“经济体系现代化+贵州特色资源”的模式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尤其对于经济基础较好且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地区,强化创新和开发特色产品,树立产业品牌,充分利用好民族特色、红色旅游、生态资源,形成“一县一业、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同时,利用好互联网、自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消费流量,持续提升产业规模。二是推动农村产业有机融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据贫困村产业要素的实际,加速农产品、工艺品、生态优势、文化特色向特色商品的转化,深化农旅、文旅产业融合,探索“云上农业”“共享农经”等新经济,激发农民就业创业主动性,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三是多措并举稳固扶贫产业,助力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持续落实帮扶政策,建立与帮扶企业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挖掘搬迁群众工作需求并提升其工作技能,稳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第四,强化知识与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乡村发展从“输血脱贫”向“造血致富”演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动力变革。第一,乡村人才是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结构。以乡村经济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为构成主体搭建乡村振兴人才结构,形成囊括人才引进、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和激励的人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建立知识与能力基础。第二要注重数字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创新性与创造性,推动贵州大数据等数字化优势产业向乡村振兴赋能,实现数字经济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创新为路径提升乡村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打造贵州乡村产业技术优势;以数字技术支撑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依托数字化能力赋能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探索形成乡村振兴数字创新的贵州样板。

    第五,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一是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是领导乡村振兴事业的微观基础。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建设,精准选拔、匹配一批政治素养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的基层干部,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等骨干力量凝聚乡村振兴力量,有效协调与执行上级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安排与决策部署,加强与驻村工作队伍的沟通与协同,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二是优化服务模式,织密基层服务网络。以党建工作带动和引领乡村的管理服务质量,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嵌入乡村公共服务之中,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根据群众多样化需求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服务站和服务平台,打通服务管理“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的生活难题和发展困惑都“安营扎寨”。此外,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法治+德治+自治”的三维基层治理模式,建立法律援助站点和治安管理站点,强化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村级维权、治安防控和乡风文明工作,建设一批平安示范村、法治示范村和文明示范村,以点带面强化全省乡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建设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十四五’时期贵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哦吔”山歌传唱 文明乡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