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天津市西青区:

打造大运河上闪亮明珠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 民生周刊 》(

    “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地处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镇,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历史文化名镇。作为知名的民俗文化旅游区,古镇杨柳青也是中外游客到天津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日前,《民生周刊》记者从天津市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天津将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据了解,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大板块,总投资52亿元。

    “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津城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天津市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在发布会上表示。

    因水而生  因水而兴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河道,是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

    为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祖先留下的这一宝贵遗产,打造好大运河文化带,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加速推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2019年,天津市西青区提出践行规划纲要,在国家范围内首次提出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同时联动周边区域,在天津市西部形成大运河艺术之城、田园旅游特色乡村和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辐射带动区。

    作为大运河北方唯一的河海联运枢纽、联系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枢纽、“双卫拱京畿”区域格局的水运枢纽,天津大运河以其独有特质,坐拥首都空间地理格局的“津”角之势。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设计工作,是建立在对大运河天津段认知基础上进行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表示。

    谈及运河文化的精神展现,黄晶涛说:“杨柳青年画就是基于运河而出现的民间艺术。”

    据黄晶涛介绍,根据1937年《益世报》的描述,当时杨柳青“人烟稠密,商贾云集,河里是船,陆上是车,四下里红男绿女活动着,一幅‘漕运繁忙、五谷丰登’的活动画面”。

    黄晶涛说,杨柳青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中国北方古代乡村发展的特质,而根植在土地上的年画文化和建筑空间文化,正是对于这一特质的一个最真实的表达。

    “在杨柳青年画里,大多是人物、戏剧、生产、生活,一片积极向上的景象,最核心的内涵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晶涛说。

    据了解,杨柳青镇是漕运时期商贾云集、货来八方的重要漕运码头和经济重镇,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等美誉,作为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艺术集散地,孕育出了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

    文化引领  文旅融合

    运河所经皆故事。

    大运河纵贯南北,沿线地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古城古都等,构成了优质独特的文旅资源。“千年古镇要解决怎么保护、传承什么的问题,一定要坚持文化引领。”白凤祥说。

    他介绍,一是重塑文化基因,系统发掘梳理杨柳青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文化价值着力点是漕运文化、年画文化和赶大营文化,并将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挖掘保护好考古勘察过程中发现的800余座古代墓葬群,作为研究古代大运河的考古实证。

    三是完善空间格局,通过研究历史典籍,梳理杨柳青古镇形成过程,确定河道范围、渡口位置、历史街巷格局,不断恢复古镇的历史空间格局。

    四是重塑建筑风格,按照“留古、承古、扬古、用古”的原则,采用明清古建筑形式,充分展现古镇的历史风貌,并借鉴《清明上河图》的展现手法,再现历史场景。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好后,如何运营?发展什么?

    白凤祥介绍,针对历史名镇板块,采取“再活化”方法,保留现存800余所老宅,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等业态,把天津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下来。

    “目前引进了乡伴文旅集团投资合作,已经进入前期设计阶段。”白凤祥说。

    针对元宝岛板块,采取“再组织”方式,通过恢复过去的杨柳青曲苑堂、运河水街、非遗文化街等,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

    “坚持运营前置、设计定制,把功能使用作为重要前提,全力开展招商工作,与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合作,建设德云剧场、永安书场、丹桂剧院、人艺剧院等曲艺、京剧、话剧演出场地,常年吸引全国观众,同时与中青旅等知名运营商磋商整体运营事宜。”白凤祥介绍。

    针对文化学镇板块,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与清华美术学院共同建设非遗教育基地。

    作为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的总规划师,黄晶涛说:“我们就是要重现肌理,形塑格局。在重现杨柳青往日风景的理念上做规划,以历史各时期的资料为依据,在元宝岛恢复整个胡同街巷脉络。通过地文的织补,再编以新的建筑功能,塑造可永续传承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格局。”

    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天津市和西青区可谓做足了功课,不但摸清文物家底,建立保护传承利用清单,确保文物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还积极实施文物古迹修缮,组织考古勘探发掘,强化文物安全制度。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天津市文物局局长徐恒秋在发布会上介绍,2020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杨柳青国家文化公园的元宝岛、文化小镇两个项目的考古调查,共勘探发现宋代至明清时期古墓葬845处。

    其中,元宝岛地块中发现明、清时期墓葬119处,出土瓷罐、头饰、陶钵、镇墓砖瓦、钱币等明清时期文物360余件。

    “出土文物以陶瓷器为主,南北窑口兼备,这些实物的出土有力证明了天津在历史上作为南北货运贸易枢纽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融合。”

    徐恒秋表示,这些考古发现对丰富和深化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天津市文物局还加大了对大运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石家大院保护规划的修改完善,支持石家大院、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项目,提升文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加强文物展示利用和丰富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提供保障。

    据介绍,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大运河文化小镇项目第一批294座墓葬的考古发掘证照,待证照获批后,将启动考古发掘工作。

    目前,考古部门和建设单位正在进行发掘场地清理、人员调配、技术降水等前期工作,为后续正式发掘做准备。

    “思在前、谋在先,不局限于公园论公园,而是放到立足国家战略和服务京津冀发展的格局中来谋划。”

    白凤祥强调,按照这一思路,项目在规划完善过程中,不搞政绩工程,不搞房地产开发,不搞过度商业化。

    悠悠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孕育出千年古镇,传承了千年文脉,它犹如一条彩带,将散落在杨柳青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一一串联,形成一颗颗璀璨夺目的运河明珠。

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超470万
职工医保门诊转向互助共济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起飞
临期食品:“捡漏”也要安全
打造大运河上闪亮明珠
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