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四川平昌:因地制宜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 《民生周刊》记者 王迪 《 民生周刊 》(

    “三二年,腊月天,徐向前领兵进巴山,一仗打到得胜山,受苦人民心欢喜,江口红了半边天。”红军歌谣《红了半边天》里的“江口”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是川陕苏区的腹心地带。

    巴中多山区、丘陵,山地占辖区面积的90%,生产生活基础差,长期以来,不少农民与贫困相伴。

    作为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川陕苏区革命老区县平昌县将产业振兴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

    如今的平昌,实现了以茶叶、花椒、生态养殖加乡村旅游的“3+1”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出台《平昌县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扶持办法》,全面落实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仅2020年,平昌全县新增花椒种植面积3万亩,总规模达到26万亩;新增茶叶种植面积2.4万亩,总规模达到27.2万亩。

    易地搬迁“拔穷根”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平昌县在用对、用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基础上,做到精准搬、科学搬,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际困难。

    “人到哪里去”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环节。“如果选址不合理,搬迁去向与搬迁户的谋生能力不适应,就会搬而难安、搬而难富,甚至返迁回流。”平昌县发改局党组成员、易迁办主任杨泓说。

    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平昌县因户施策,坚持选址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并考虑,靠园区、景区、产业基地安置。地处偏远、生存条件较差的村民,通过“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两种形式,搬离了原先居住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完善的聚居点,迎来了新生活。

    王家恒是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龙王村贫困户,71岁的他早就想告别住了几十年的大河沟,告别下雨天就没法出门的泥巴路,告别土坯房。靠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王家恒夙愿成真。

    住进新家,开始新生活。在平昌县,像王家恒一样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贫困老乡,已越来越多。

    院落精致、布局合理,院旁的猪圈里两头小猪静静地安卧着;干净明亮的客厅,配以新式的厨房、厕所……这是平昌县江口镇牌坊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曾永才的新家。“以前住的土坯房在深山沟里,条件比较恶劣。”曾永才介绍,现在的新房不仅安全牢固,还进行了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布局等“五改”,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平昌县突出理念更新,坚持从规划入手,立足全域全面、功能配套、保障基本、安全适用,同步编制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公共配套、土地利用等16个专项扶贫规划,实现多规衔接、多规叠合,形成“1+16”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

    “扶贫”更需“扶智”,“输血”更要“造血”。为了更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平昌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志愿者培训工程,整合农业、林业、畜牧、人社、科技等资源,对搬迁户专门培训指导,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目前,对搬迁户累计开展农技、砖工、家政、厨师等技能培训16期8000人次。

    发展特色农业  夯实产业基石

    除草、修枝、刷白……不久前,平昌县元山镇插旗山的秦巴东升果园里,村民们三五成群,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开展冬管。这片2200多亩的果园,是元山镇引进简阳的业主万德兵创办,辐射带动了村里70户贫困户发展水果种植产业。

    同元山镇的产业发展一样,在脱贫攻坚战中,平昌县坚持把脱贫攻坚阶段性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性目标相统一,龙头带动、品牌驱动、金融撬动发展起农业特色产业70万亩,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平昌县始终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持续构建“花椒、茶叶、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和“机械制造、白酒食品、清洁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工业的两个“3+1”主导产业体系,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持续健全贫困户与产业链条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返租倒包、利润返还、园区务工等方式,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目前全县发展花椒产业35万亩、高山生态茶叶基地27.8万亩,规模畜禽养殖场56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6家,打出了‘平昌青花椒’‘平昌青芽茶’‘江口青鳙’‘镇龙山瓦灰鸡’等4个国家地标产品,创建了‘朱老头腊肉’‘何大妈豆瓣’‘杨式风干鱼’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带动4.3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增收。”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何应舟介绍说。

    产业驱动扶贫,路修通了、腰包鼓了、基础设施变好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甜头。

    “在衔接期,老百姓更加清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更加关注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等有收益、有效果、有‘钱’景的增收项目能不能留得住、管得好。”平昌县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修德表示。

    回引创业  发展“归雁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因为“人”,是带动城乡间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方面密切联动、深度融合的最佳因素,吸引资金回流只是其中的“一步棋”。

    近年来,平昌县着力在典型引领、创业环境、精准对接、搭建平台、热忱服务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回引创业工程”。

    对此,平昌县制定出台《平昌县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扶持办法》等系列优惠政策,从融资、税收、用地、水电、奖补等方面,为投资兴业者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条件。

    将荒山、搁荒地变成了金山银山,邹泽是平昌县回引创业的杰出代表之一。

    “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是种茶的好地方。”回乡考察后,邹泽了解到平昌县把茶叶作为产业扶贫、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全县规划了五大片区发展茶叶20万亩,打造四川茶叶产业大县。岩口乡恰好在规划范围内,看到该乡2012年栽植的几千亩茶树长势良好,他下定决心来这里发展。?

    2014年,邹泽响应平昌县回乡创业的号召,成立了平昌丰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据邹泽介绍,几年来,公司支付土地流转金120万元、劳务费210万元,岩口乡方山村117户贫困户,通过股权量化加入种茶合作社,一份地赚两份钱,一份是保底股权分红,一份是采摘鲜叶销售,一般一个贫困家庭每年可分得2000多元的红利,盛产期卖鲜茶叶每亩可收入1.2万元。?

    如今,邹泽公司生产注册商标的“笔峰瑞芽”茶已成功取得欧洲市场资格认证并进军泰国市场。历经风雨,荒山铺翠,平昌茶叶正一步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据悉,近年来平昌县招引回乡创业人士达1.16万名,回引培育100万元以上项目493个,发展龙头企业33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1280家,带动2.1万户贫困户掌握种养殖技术发展小微经济,吸纳了2.7万贫困人口就近务工。

    山还是那座山,但山里村民的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路上,平昌将红军精神融入实际行动中,用改革新思路、创新新举措,不断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如今,在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巴中平昌,越来越多的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乡村振兴“接力”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陕西白水:小苹果支撑发展大产业
四川平昌:因地制宜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云南普洱: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山西大宁:在绿水青山中富起来
甘肃东乡:扶产业促就业防返贫
河北蔚县:“扶志”扶出农村新面貌
“五大工程”衔接乡村振兴
陕西宜君: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