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社区“小工厂”脱贫新天地(上)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 郭青 《 民生周刊 》(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时,对安康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采取“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安康市作为陕西易地搬迁政策的发源地,自2011年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以来,全市累计搬迁群众26.73万户、93.78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5.16万户、50.9万人,全部实现搬迁脱贫,谱写了陕西乃至全国易地搬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安康市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依托1364个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力兴办新社区工厂,取得了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社区繁荣、社会稳定的“多赢”效果。尤其是今年面对疫情影响,安康市顺应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力克服了欧美市场订单锐减的影响,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已建成各类新社区工厂665家,吸纳就业19886人,其中贫困人口6000人,实现了100户以上移民安置社区“新社区工厂”和“新社区工厂贷”全覆盖,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肯定。

    社区“小工厂”  脱贫“大产业”

    说起新社区工厂,就必须谈到2020年4月21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康考察,实地察看了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电子加工厂、毛绒玩具厂、服饰公司产品展示厅,并与新社区工厂工人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她们的收入生活情况,当得知她们都在锦屏社区居住,已经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时,总书记十分高兴。总书记在看望搬迁户汪显平时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既是对我们“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发展思路的肯定,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他对易地搬迁社区就业这一最大民生的高度重视,折射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考察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语重心长、言犹在耳,在7月份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我们提出“实现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国争一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乐业才能安居”的科学论断,做好“后搬迁时代”各项工作,着力破解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难题,让每一个社区成为搬迁群众幸福家园。

    我们近年来把发展新社区工厂作为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主导方式,在安康这是一种倒逼的选择。我市搬迁总人数居全省第一,占全市三分之一的人口通过避灾、生态、扶贫3种搬迁类型住进了集中安置社区,由于安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立地条件,决定了搬迁户绝大多数都是跨县跨镇跨村安置,集中安置率达91.17%,近百万人口离开了原来的土地,如何解决这些群众搬迁后的生活问题,曾经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困难,也是我们夜不能寐的问题:如果就业解决不好,群众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山下再漂亮的房子也待不久,最终还是会回到山上、跑到外地去。那样话,我们的易地搬迁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因此,我在之前面对媒体采访时指出,易地搬迁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生产力的自我革命,只有把农民变成社区居民、产业工人,生活和生产方式与过去完全不同,他们才能“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新社区工厂就是肩负起这一使命的承载体。

    在安康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除了极少数的公益性岗位外,无非有3种方式:第一种仍以耕种为生,过着“两头跑”生活或通过土地流转、到农业园区务工,这部分群众必须距原来耕种地比较近。第二种是组织劳务输出、去外地打工。安康过去有60多万劳动力都在外打工。但这种情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打工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它不是以人为核心的,带来的“三留守”等系列社会问题。农村老人年龄大了,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儿女不在身边;小孩处于成长阶段,最需要教育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今年市委政研室去一个大型易地搬迁社区调研,发现外出务工收入较高的那部分人,离婚率上升、非婚同居等社会问题比较严重,社区工作人员痛心疾首地称之为“收入上去了,家庭破裂了”。第三种就是在社区创业就业。自主创业相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群众的能力和条件来讲,是不现实的,在新社区工厂就业则比较现实,通过就业,搬迁群众由过去的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生产力的自我革命;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为白发苍苍的父母尽孝膝下,给懵懂无知的孩子关怀抚慰,夫妻之间也能相依相伴。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新社区工厂因为订单被取消、货款无法按时结算等原因暂时停产退出,但我们顺应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力克服了欧美市场订单锐减的影响,促进新社区工厂转型升级。由此可见,新社区工厂极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归根结底就是群众有需要、市场有需求。虽然是社区“小工厂”,却是就业大舞台、脱贫“大产业”。推动安康新社区工厂发展绝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是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难题、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可持续脱贫的核心工程、基础工程,因此,现在是“一把手”工程,今后也应该是“一把手”工程。

    在探索中推进  在发展中提升

    2012年我当市长的时候就针对移民搬迁后就业问题,大力推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就业主导型产业。我那时候发现移民搬迁社区有很多闲置场地,有大量闲置劳动力,但工业化理念却很薄弱,无事可干的人很多,而那时候南方的“用工荒”已经出现,我们敏锐地判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梯度转移势必加快。201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意见》,这是鼓励新社区工厂发展的雏形,之后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7年前的试点探索。在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产业组织方式。2014年6月我在平利县调研时,发现搬迁社区落户了一家做电子元器件的小厂子。原来是当地人在深圳电子厂里打工,对比后发现安康当地的劳动力很便宜,就回到平利自己创业办起了小工厂,专门做电子元器件往深圳发货。由于工艺并不复杂,计件发工资,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吸引了搬迁社区一些居民在那儿干活。我就联想到小时候,在河北老家农村,不少村民家里发展商品生产,做塑料包装袋。还有的利用家里的缝纫机,领布料按要求加工简单的衣服。那是最早的家庭工厂、手工作坊,都是来料加工,不愁销路,生产时间较灵活,对劳动力素质也没有过高门槛。当时就觉得在社区办工厂这个思路很适合安康,于是就先在平利、白河等县进行试点,按照“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综合承载方式,有计划、按步骤地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特别是鼓励各类企业利用移民搬迁社区配建商业用房、社区空置门店等生产辅助用房,创办生产加工型工厂(分厂)或加工车间,做手套、衣服、鞋子等来料加工,那个时候还叫社区工厂。这些做法为2015年以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探索了安康路径。随着国家加大就业扶贫投入力度,使新社区工厂具备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的条件。

    第二个阶段,2019年前的全面推进。2017年起,我们把社区工厂统一称作新社区工厂,并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实施意见》,将毛绒玩具、电子产品、纺织加工、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加工作为新社区工厂发展的五大重点,在资金扶持、融资服务、税费减免等方面大力倾斜,这方面的政策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就是政府舍得拿钱、舍得用优质资源、舍得派出最硬干部来做这件事情。2018年,我们还出台了《安康市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使新社区工厂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之路;制定《关于加快发展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打造安康新兴支柱产业的意见》,安康新社区工厂实现了从引企业到引产业的转变。政策出台之后仅两年多时间,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从无到有,呈现井喷式增长,现在发展到了411家之多,已成为新社区工厂的支柱产业,我们提出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目标有了基础。现在只要一提起毛绒玩具产业,安康的干部就会想起来两个常州来的干部,一个是时任安康市政府副秘书长、常州工作组组长戴胡爽同志,一个是当时在紫阳县挂职的副县长夏志文同志。戴胡爽同志修订完善的《关于抢抓中国毛绒玩具产业转移机遇打造中国(安康)创意玩具之都的请示报告》,市委、市政府采纳后,打开了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这扇大门,让我们知道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不是简单的缝制布娃娃,而是一个涉及文化创意、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对外贸易、原材料配套等20多项的庞大产业链。夏志文同志作为安康毛绒玩具招商第一人,把朋友女儿的婚礼现场变成了毛绒玩具招商会场,通过这种不寻常的推荐方式,招来第一家毛绒玩具企业落户安康。当2018年1月23日安康的第一个毛绒公仔生产出来时,我们都很惊喜,原来安康还可以做这个。此后各县区有关毛绒玩具企业签约落户、开业投产的信息不断、捷报频传。到2018年11月30日,安康就已成为能日产20万只毛绒玩具的重要加工基地。现在安康每一家新社区工厂生产的第一只毛绒玩具都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的见证。当然,最吉祥的毛绒玩具,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平利县锦屏社区看过的那只萌萌的羊驼呢。

    第三个阶段,今年开始的提质升级。今年以来,我们落实好党中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按照“优先生产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优先发展本地特色产品深加工”的思路,加快新社区工厂总部化、集团化发展,推动订单分包化、服务全程化、消防标准化,实现产品订单全行业统筹调配、惠企服务全链条优化提升、消防安全全过程规范监管,目前全市新社区工厂产值和就业人数已恢复至疫情前的状态。

    总的来说,安康新社区工厂是为解决群众就业而生,奔着群众增收而不断发展的,不是济一时之困的权宜之计,而是解一世之贫的治本之举,“乐业才能安居”的科学论断将始终激励我们在发展中不断提升。

    安康新社区工厂之变

    和过去相比,安康新社区工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产业结构方面,从电子元器件组装为主向集聚化、多元化转变。新社区工厂兴起于电子元器件组装,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毛绒玩具为主导,电子产品、纺织加工、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艺品加工等多业态竞相发展的格局。这其中,全市新社区工厂毛绒玩具类产业聚集度最高,截至今年10月底,数量、产值分别占新社区工厂的61.8%、45.6%。另外,新业态不断涌现,已经出现了呼叫产业、“云生产”等向智能化、大数据方向转进的新社区工厂,建行银雁科技公司“云生产”基地被称为搬迁社区的“硅谷”。

    空间布局方面,从方便就业为主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过去搬迁社区直接把配建的生产辅助用房用于建设新社区工厂,有的是前厂后店,有的是“楼上居住、楼下办厂”,居民区和生产区没有完全隔离开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18年我们出台全国首个新社区工厂地方标准后,通过在社区配套建设单独的标准化厂房,绝大多数新社区工厂已经与居住楼相对分开,以保证安全、减少扰民、便于管理。少数暂时没有条件分开的,定期开展新社区工厂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新社区工厂在标准化基础上连锁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生产方式方面,从来料加工为主向品牌化、集团化转变。过去我们是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为主,发展到现在,一些新社区工厂已经拥有自主品牌,实现了数量质量双提升。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之下,有些新社区工厂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产业不仅没有萎缩,而且急速扩张。比如,浙江源添针织有限公司去年在安康发展了4家新社区工厂,今年又开了3家,申请注册了“耐氏”品牌,还决定把总部基地落户安康,目前已经开始布局研发、生产、营销全产业链条。再比如,汉阴县的传统藤编产业之所以重新焕发生机,是在原有新社区工厂、“家庭车间”的生产“躯干”中,增加了园区总部这一系统中枢,初步形成了集加工、展示、销售、培训多功能于一体的藤编产业总部,推动线上线下销售藤编产品并举,引领藤编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员工来源方面,从弱劳动力为主向年轻化、职业化转变。以前新社区工厂里务工的主要是弱劳动力和留守妇女,很少看到年轻人。如今,随着业态的多元、工资的增长,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在安康就业,新社区工厂员工中年轻人比例越来越高。比如,汉滨区红升社区的“云生产基地”,员工普遍年轻化,平均年龄仅25岁,大专学历占20%,最低的月工资水平也在3400元以上,呈现出磅礴的青春力量。过去搬迁群众在新社区工厂上班,想去就去、想走就走,没有时间观念、纪律观念,现在已经逐渐接受企业化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不少新社区工厂开始实行分化管理,对于请假少并希望获取更多报酬的青年劳动力,企业专门编成班组作为生产主力,工资收入高出一筹。

社区“小工厂”脱贫新天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