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替代品及时补位“禁塑”才能行之有效

作者 郑智维(本刊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11月10日,《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

    到2020年底,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搅拌棒;到2023年底,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全面实现集中购销;到2025年底,全市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塑料出现已有百年。塑料工业发展迅猛,各种塑料制品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从衣食住行、农业种植,到工业生产,塑料制品无处不在。

    应用之普及,从塑料袋的使用数量可见一斑。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约30亿个,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超过400万吨。

    近年来,外卖、网购、快递行业的兴起,陆续成为塑料袋、编织袋、胶带等塑料制品的使用大户。

    然而,我们使用的大部分塑料用品难以自然降解。例如,塑料袋、胶带等在土壤中需要300-400年才能降解。如果燃烧处理又会产生有毒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就塑料制品的应用而言,某种程度上已由“白色革命”变成“白色污染”。

    在此背景下,“限塑”乃至“禁塑”成为社会共识。

    早在2008年1月8日,国务院就曾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袋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并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

    从效果来看,“限塑令”带来的改变显然并不尽如人意。实施10余年来,非环保型塑料袋并未绝迹,依然随处可见。顾客使用塑料袋由免费到有偿,商家反而获利,“限塑令”被消费者吐槽为“卖塑令”。

    因为缺少替代方案、替代产品,明知塑料制品应该限制,但不用又不行,这是消费者在生活中时常面临的尴尬。因涉及人群广泛,长期形成习惯已根深蒂固,严格实施“限塑令”,执法难度势必会加大,难以做到有效监管。

    这样的问题,同样也会出现在农业生产领域。在一些干旱地区,禁用塑料地膜会导致耕地无法种植,农户丧失收入,同时还会导致耕地荒漠化。

    从这些方面来看,如果没有合适的替代物,期待一劳永逸地把塑料制品都禁掉似乎并不现实。

    目前来看,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价格明显偏高,影响了消费者使用的积极性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解决塑料污染问题,除了在源头上采取封堵措施,改变消费者习惯,以及对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之外,更应该加快替代产品的补位,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快替代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供应。

    通过合理有效的疏堵结合,让新的供给替代满足现有需求,从“限塑”到“减塑”,渐次推进,“禁塑”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不再虎头蛇尾。

产业扶贫工程绝不能含糊
替代品及时补位“禁塑”才能行之有效
老师的归老师,家长的归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