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北师大教授边玉芳:

强化疫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一些家庭亲子关系更亲密,也让一些家庭矛盾更尖锐。

    开学复课后,“神兽”归笼,但长期居家带来的问题影响仍在。对时间不敏感、对外界不感兴趣、偷懒懈怠、厌学等问题困扰着很多学生。

    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看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背后,是疫情、季节、学生本身的心理品质、家庭原有矛盾、家长过于关注学习等多种因素叠加。她希望,通过更好的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这是一个9岁女孩留给世界最后的问题。

    5月6日下午,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不堪学习重压,从15楼的家中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一切都和往常一样,作业还摊在桌上,只是作业本上叠放着两封遗书。

    据女孩家人透露,女孩从2月份开始,在家里上网课,压力很大。事发当天,女孩父母都不在家,她一人在家写作业。

    最近的一则新闻同样让人痛心不已。9月17日下午,武汉一名14岁初三学生和另外两名同学在教室玩扑克,班主任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教学楼楼道上,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母亲连着扇了孩子两记耳光。

    男孩独自在原地站了近3分钟,然后突然从5楼纵身跃下,后因伤势严重不治身亡。

    边玉芳发现,从疫情发生到现在,中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频发,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强;难以适应规律的家庭和校园生活;封闭自己,拒绝与人交往;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强,甚至厌学;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加剧,一部分人已成瘾……

    据她分析,这些心理问题与疫情相关。疫情期间长期居家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时间不敏感,带来拖延等问题。不能随意外出,身心不自由,带来焦虑烦躁心理。而对未来不可控,则会带来焦虑恐慌心理。 

    但问题的根源并不在疫情。边玉芳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突然爆发的,是一个个问题没有被学校和家庭重视,累加到一定程度,遇到某个导火索就爆发了。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求必应,热衷于送辅导班、找家教,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心理上的需要却满足不了。长此以往,孩子累积了很多心理问题。

    重点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重心是学习。“你只要好好读书就行了,其他都不用管。”这是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最能暴露中国教育问题的一句话。

    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大都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情况、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

    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均感受到家长对成绩有较高的期望,45.9%的四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考到班里前三名,42.7%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希望自己考到班里前十名。在这种需求下,家长和孩子、老师沟通的也多是学习成绩,而不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边玉芳提出,后疫情时代,家校合作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要统一认识,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作为育人重点任务,并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出发安排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怎样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边玉芳以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自信为例,“自信来源于每一节课、每一天的校园生活、每一天的家庭生活状况。”

    据她分析,心理学中有一种马太效应,失败的人总是越来越无助,这样便会出现习得性无助。成功的人总是越来越勤奋,也会出现习得性勤奋。

    “一个人是否自信,取决于他每天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他如何被评价、表扬方式、是否被惩罚、有没有被无条件接纳、是否允许挑战自我等因素。”边玉芳说,要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家长就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孩子。

    教师和家长都要“读懂孩子”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好家校合作,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已成为学校的重要职责。

    边玉芳认为,学校和教师要提高家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这也是家校共育中的难点。

    她建议,学校需要帮助家长做到,安排好孩子的学习、生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孩子与世界有更多的联结,充分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学会亲子沟通、进行高质量的陪伴,提升亲子关系质量,让孩子爱上阅读,在阅读中找寻自我及达到情绪的宣泄。家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心理更健康。

    “如果家长自身出现焦虑、担心、猜疑、受挫、愤怒等情绪,要尽快安定并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免影响到孩子。当与孩子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深呼吸、停一停、静一静的方法,让自己暂时从生气、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之后用更理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边玉芳说。

    然而,让她担心的是,一些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知识不足,不能“读懂学生”,不懂得如何与家庭合作,导致家校合作的胜任力不足。

    比如,当家长在向老师询问孩子近况时,得到的回答常常只是“挺好的”或者“还不错”,到底是哪方面不错、哪些好、哪些不好,往往缺乏专业的表述。

    边玉芳希望,教师和家长都能读懂孩子的年龄阶段特征、自身特征、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环境因素、社会时代背景。

    “家庭教育的起点是读懂孩子。”边玉芳说,“只有读懂孩子,才能科学育人、科学教子。”

强化疫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电力新基建朝哪儿发力
高端,方便面就能翻身吗
这杯奶茶抓住了年轻的胃
坚守“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初心
中国三星“分享理念”真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