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城乡反差成因及对策思考

□ 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 李希腾 陈夏薇 王保庆 《 民生周刊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思想,聚焦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城乡反差这一突出问题,着力于补齐“三农”滞后这一最大短板,放眼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考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前瞻深远。

    深层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13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66160.7万吨,农民人均收入由1949年的44元增长到2018年的1461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3倍。

    但在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仍是短板,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有所扩大。

    城乡矛盾和城乡差距最早产生于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并扩展到欧洲多个国家。到19世纪中叶,这个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所以,马克思在世时就把消灭工农和城乡差别,纳入共产党人的重要奋斗目标。这就是说,中国今天的“三农”滞后,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中有某种社会发展规律在起作用。 

    一、产品价格的工农剪刀差。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指的是工农业产品变换时工业产品高于其价值,农业产品低于其价值出现的差额,用图形表示像剪刀张开状,意为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不平等,它曾发生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及苏联。

    剪刀差一词最早出现于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托洛茨基的发言(1919年),斯大林在1927—1929年也有几次论述。苏联时期的剪刀差,曾引起广大农民不满。

    剪刀差在旧中国也发生过,新中国成立后为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曾人为地实行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后来有所改变和调整。

    1982年,我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价值量为288亿元。

    过去,我们曾认为剪刀差是资本主义工业对农业的掠夺,是发达工业国对落后农业国的剥夺。现在看,这个问题与社会制度关系不大。事实是,从全球范围看,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于或快于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的情况,从而拉大了工农、城乡收入差距。其中,多数并非人为,而是另有原因。

    二、产业结构的二律背反。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早从产业结构角度论述收入差距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72年,配第的《政治算术》一书公开出版,这是他曾经献给英王的长篇智库文稿。

    配第在这篇文稿中阐述了一个重大发现:工业比农业收入高,商业比工业收入高。这将推动劳动力依次由农业向工业,再由工业向商业等服务业流动和转移。推动这种流动和转移,将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配第是当时英国皇家学会的经济学家和重要成员(牛顿为会长),他的这一重要思想见解,引领了英国第一次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加速,引发了英国对欧洲多国的跨越发展和近代史上第一轮大国兴衰。

    194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出版了他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该书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资料。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农业人口和产值的相对比重是不断下降的,后人将此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说明,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软性化的演变,农业就业人数和产值这两项指标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是同比例不断下降的,经济越发达,“三农”越缩小。

    这构成了一种二律背反,当代各大国的统计资料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规律。

    三、农业生产的天然约束。形成二律背反的深层原因,在于农业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多种天然约束。一是生产周期长,资本周转慢;二是自然灾害多,生产风险大;三是生鲜易腐烂,保存难度大;四是量大价值低,售卖成本高;五是需求弹性小,收入提高慢。

    其中,需求弹性小,是一个最大的天然约束。食品在温饱的基准线上,上下浮动的幅度很小。人既不能饿着,更不能撑坏,这意味着地板接近天花板,它导致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益共同递减。

    此外,人口规模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效益。由于单个村庄人口规模较小,开个饭馆和澡堂就意味着亏损,第三产业也很难发展起来,这也对农村三产融合带来了极大困境。兴办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只是少数,难以广泛复制。产业兴旺需要因地制宜,但首先应该是农业兴旺,使之形成产前育种、产中维护与产后加工、销售的价值链。

    对策思考

    一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美丽富饶乡村,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理论分析证明,农业是天然弱势产业,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财政扶植。全国各省区市应以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首先是允许农业经营用地和农村宅院资产向城市人口转让,促进城市人才、资本和养老向乡村流动,逐步提升乡村人气和宅院价值。

    与此同时,在广大农村开展两类重大工程,将其纳入两期五年规划。第一,农业生产公共工程,如水利、电力、交通,以此降低农民生产成本;第二,农村生活公共工程,如中小学、养老院、用水入户、厕所革命,降低农民生活成本。

    这两类重大工程,不仅有利于建设美丽乡村,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有利于消化工业部门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使中国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5%左右。

    这样,到2028年以前,中国GDP总量即可超过美国,人均GDP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目前人均GDP在全球排第79名,到2035年以前可进入前50名,为2049年前进入前25名现代化发达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形成中国农业内涵价值。人类生产活动在宏观上称产业结构,在微观上称产品结构。产品结构包括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3类。

    传统观念认为,农业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是资本密集型,教育、科研、医疗产品或服务是知识密集型,所以,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里昂惕夫之谜,至今缺乏公认谜底。我们认为,打破农业产品是劳动密集的分类固化,谜底自然揭开。

    上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生产在国际比较中已高度机械化、科技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其他国家平均生产率的3倍。其农产品结构已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与国内工业产品相比,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所以,美国长期以来主要进口钢材、汽车等工业制品,而出口农产品,这并不违背李嘉图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析和当代发达国家农业高级现代化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城乡反差的克服,必须着眼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走科技和人才兴农之路。同时,使农业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向科技密集转变,打造优质高效农业,形成品牌价值和附加收益,实现中国农业内涵转型升级发展。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可能与美国相比,应当考虑国情和因地制宜,但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包括集约化和适度规模),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三是推进社保改革升级,实施全国医保统筹,实现兜底精准扶贫。

    作为人口大国,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要精准扶贫和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最基本的办法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升级改革,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趋势。

    第一,为全国公民中65岁以上无退休金人员一律以基本生活费兜底,每人每月发放基本生活费500元。据初步统计,此类人员约5000万人(含“五保户”),年约需250亿元。

    到2021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便具备了这种条件和能力,它应当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待条件成熟时,还可将此办法扩大到1至7岁儿童。

    第二,实行全国医保统筹,打破医疗定点和区域界线,大城市到小城市、小医院看病,可以报销。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向地、县级医院下沉。

    第三,建设公办县市、乡镇两级养老院,鼓励养老在县乡消费,助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我们认为,医疗市场化副作用较大,医疗改革应回归救死扶伤本位,同时加强经费管理与效益核算。

    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重大机遇。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应当抓住机遇、善借东风,在建设美丽乡村上出彩,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亮剑,在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实现中原崛起。

城乡反差成因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