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父亲病后十二年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 民生周刊 》(

    啥时候能去看看老父亲?

    2020年9月17日上午10点半,北京昌平佳莲小区,魏敏正在厨房忙碌着,弟弟魏强刚从城里过来,坐在姐姐家的沙发上,他俩商量着今天能否预约上(疫情发生后,医院规定,探视病人需要提前预约)。

    10公里外,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养老照料中心,住院部307房间,81岁的魏振林躺在病床上,全身插满管子,一动不动,输液管往体内输着某种药液。房间相当安静,同病房的病友,一只手被系在床沿上,另一只手从被子里摸索出来,对着进入的人比划着,嘴里还在不清不楚地念叨。

    因为“大脑萎缩”,通俗地讲,也就是老年痴呆症,顽强的魏老爷子与病魔抗争10余年后,今年1月3日,全家决定将老人送入照料中心。

    “道也不能走了,也不认识人了,只能卧床休息,我们觉得集中看护会更好一点,对照顾他的亲人也是一种解脱。”魏强无奈地说,“这些年,姐姐主内,我主外,互相支持,帮助父亲康复,照料他的日常生活起居。”

    只认识姐弟俩

    在魏敏看来,父亲的老年痴呆症是从2008年“鼻子闻不到味”开始,然后是短时记忆没了,接着一点一点恶化,慢慢不认识人,只认识自己的儿孙,到不知道饥饱,只能到点喂他,最后也没办法吞咽,只能依靠“鼻饲”。

    这些年,姐弟俩携手走来,长年无微不至地照料老父亲,让左邻右舍对此都肃然起敬。

    年轻的魏振林可是一个好“把式”。1939年,魏振林出生于昌平区马池口镇辛店村,作为全村第一个中专生,他考入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专业是内燃机,毕业后留校任教,然后到过学生科、宿管科、保卫科任职,直到2000年退休。

    魏振林一辈子都与学校有关,退休后的他也闲不住,被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返聘,一直干到2006年。

    在魏强眼里,年轻时的父亲有责任感,对生活有热情,高大英俊,健壮,有活力,幽默有趣,那时的父亲眼睛很有神,目光很和蔼,父子俩经常在一起聊天。

    “老父亲病情严重后,他根本无法记住新认识的人,老朋友却记得非常清楚,最初他每次打乒乓球,能够打10多局,后来打到两局就收摊了,他认为已经打够10局了,谁到咱家待到5分钟就轰人走,他亲妹妹来了也不例外。”说起患病后的变化,魏强很伤感。

    老父亲却认识自己的儿女,魏强一回家,老爷子就挣扎着去煮饺子,他怕他儿子饿着。

    保姆换过10个

    对父亲病情来说,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魏敏也正好从北京手表厂退休。

    魏敏仍记得很清楚,2015年10月15日,她接到母亲电话,说一大早,俩人结伴去广场遛弯儿,“回来时,我走得快,你爸在后面走,进屋才发现你爸丢了。”

    魏敏赶紧打个车过去,在家附近的一家房产中介门口,魏敏看到满嘴是血的老父亲,一堆带血的餐巾纸,满地狼藉,魏敏着急地问,谁干的?旁人解释说,马路有一个井盖凸出一块,老爷子没迈过去,摔了,路人扶起来了,好心的房产中介工作人员帮着擦拭,120来了,送医院,发现嘴巴里面全磕了,最后缝了6针。

    “怕走丢了,我们那时给老爷子身上做了一个牌,在老年证上写上联系电话,挂在脖子上。”魏强说,“摔了以后,老爷子就离不开人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上公园也得有人紧紧拽着。”

    “锻炼走路得坚持。”爱好打篮球的魏强一直主张,运动才是最好的康复治疗。

    难堪的事情很寻常。有时候,魏敏扶着老父亲上公园,半道上,父亲屁股后面“像有个大馒头”,一摸屁股,坏了,拉屎了!也不嫌丢人,在马路上,魏敏必须马上给父亲处理,脱裤子,擦干净,换上尿不湿,常有路人投来异样的眼神。“没办法讲究,要不然,一会儿裤子里全都得脏。”

    “每次出去带一个大书包,里面有水、湿纸巾、毛巾等,非常辛苦,心里很难受,一开始不适应,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公共场所也没辙,要不然,弄在裤管里更麻烦。”魏敏说。

    魏敏回忆说,我母亲是累死了,父亲每次大便,都需要用开塞露,有时光大便就要清理一个小时。“那时,我母亲还坚持不用保姆,自己带,然后让我帮着搭把手。”母亲夜里老睡不着觉,去医院开了7天的点滴,打了6天,到第7天时,那天中午11点半,魏敏回自己家,临走时母亲还吩咐说带点花生回来,下午2点魏敏再过去,父母都睡着了,母亲睡在沙发上,魏敏以为她是累着了,还拿了件衣服给她盖上,想让她多睡一会儿,哪知母亲是走了。

    “我平时帮着买菜,拿药,带父亲上午下午去公园,我妈小我爸两岁,也是年纪大了。”魏敏说,她想起医生曾经提醒过,护理人员累心累身,很容易累坏。

    求医问药的次数很多,每次出门都不太容易。老两口心疼儿子工作太累,坚持自己坐公共汽车。有一次,由于站名变更,俩老人坐车迷了路,打电话告诉魏强,魏强开着车,从德胜门往前门方向开,沿路一个站一个站找,终于在终点站附近找到了。从此,魏强再也不让二位老人挤公交看病了。

    母亲走后,姐弟俩商量给父亲找个保姆,家政公司找的不行,于是魏强经常跑昌平区水屯农贸市场,在那里,有个劳务市场。找到称职的保姆并不容易,有一天,魏强拉了一车男保姆,让保姆来家面试,魏强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保姆能够 “扶着老爷子走圈”,一天保证至少两小时,让老爷子常运动。有的保姆受不了,干一段时间就走了,换一个再干一阵子又走了,就这样,保姆换了不下10个。

    因为住在三楼,上下楼尤为困难,只要天气允许,不论春夏秋季,为了老人能享受明媚的阳光,让老人和邻居们有交流,姐弟俩想尽一切办法,搀扶老人下楼。下楼时,魏强在下面搀扶并移动老人的脚,魏敏就在后面搀扶,一步一个台阶,普通人几十秒就能上下楼,姐弟俩往往要花上几十分钟。

    孝道感人

    魏强的工作也不轻松,他在北京一所学校任教,当班主任,一周有14节课,同时他还是民盟北京市朝阳区六支部主委,小儿子才11岁,每天上学还要接送。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有一个周末,魏强先给父亲洗澡,老人不怎么配合,然后再给自己儿子洗,儿子活蹦乱跳,高兴得不行。在给儿子洗澡时,万般滋味涌上心头,魏强实在忍不住,抹了几把眼泪。

    “先给老的洗,再给小的洗,两个世界,当时心情特别复杂,觉得生活特别不易。当时心情特别压抑,想着老人活着太不容易,人都会有老的一天,给儿子洗的时候,又想到生命真是美好。”提起这段经历,魏强对于人生有了许多感悟,许多事情,尽力就行,许多困难都是暂时的。

    为了帮助父亲锻炼思维,魏强想出过许多“妙招”。比如,带着父亲到家附近的昌平体育馆,在篮球架边上,搬个椅子,让父亲坐好,恳请父亲帮自己记投篮个数,次数多了,工作人员都感动了,只要提是“魏老师朋友”,入馆打球都不收钱。 

    为了帮助父亲,魏强邀请父亲的老朋友们上家玩,为了取悦父亲的朋友,他节假日拎些水果串门拜访,希望他们能够常过来陪陪父亲。

    有一个夏天,魏强陪父亲打球,邻居老太太偷偷录了下来,发在朋友圈,评语说,儿子陪老父亲打,真是个孝顺的孩子。

    一个朋友的岳母患了同样的病,两年后就过世了,父亲硬挺了这么多年,魏强很欣慰,姐弟两人的努力,父亲的生命得以延长。

    “这种孝道是一种传承,父亲从小就教我做一个善良的人,我父亲本身就是一个大孝子,对我奶奶、姥姥都照顾得特别周到。”魏强说,“后来父亲不会走道了,腿完全没劲了,抱着都走不了,痰都不会自己吐了,只能完全卧床,只得送到养护中心,光一个月护理费就要6000多元。”

    魏强说,为了给父亲治病,姐弟俩跑了不少医院,宣武医院、东直门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能去的医院差不多都走遍了。

    多年看护,魏强成了老年护理专家,父亲小便开始用尿壶,大半夜要经常起来,后来魏强买了根长管,牵到尿壶里,半夜就不用起来了,为了帮助不能自主吞咽的老父亲,魏强开始用针管,后来又在网上买来鼻饲枪,把水果、核桃粉、酸奶等打糊注入,维持身体所需营养。

    老父亲还能挺多久?魏强不知道。但是,父亲教会的孝道,他做到了。

被格式化的人生
爱,永不止息
妈,求您跟我说说话
父亲病后十二年
让失智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长期照护体系亟待建成
无法根治,重在预防
日本是如何照护失智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