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北医三院医联体:

以需求导向精准服务百姓

□ 特约记者 王丽 《 民生周刊 》(

    建立与成员单位之间、专科—全科医生之间的转诊通道,有效推动区域医疗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将患者留在社区,极大节约了医疗相关费用及医保费用支出。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所在地北京市海淀区,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作为海淀区医联体主体建设单位,北医三院用6年时间带领海淀区41家医联体单位,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重点专科从无到有,区域医、教、研、管全面发展。

    通过多维度临床专业上的互通有无,北医三院医联体探索出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对接的合作模式,同时,通过建立与成员单位之间、专科—全科医生之间的转诊通道,有效推动区域医疗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将患者留在社区,极大节约了医疗相关费用及医保费用支出,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顶层设计夯实基础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需求,北医三院以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和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建设为着力点,探索创新信息化工作模式,搭建医联体内远程平台,打造慢病管理可复制模式,深挖基层重点专科医联体的精准对接,统筹推进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

    由于区域内各医疗单位的检测系统不一致,存在比对结果不合格等情况,阻碍了医联体内检验互认。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构建区域内医学检验中心,北医三院规范成员单位临床医学检验室内室间质量控制体系,在“集团协调云平台系统”实现检验信息互通。

    此外,北医三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医院、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北京市海淀区二里庄社区卫生服务站签署《医学检测服务协议书》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网络接入安全协议承诺书》。

    目前,探索出医联体成员单位采集血样标本及打印血样标本条形码、集中送检到北医三院检验科检测、成员单位打印检验报告的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成员单位医技从业人员紧缺、设备简单、质控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不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受限等问题,有效降低漏诊和误诊率,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实现医联体内统一检验申请、统一检验方法、统一检验标准、统一检验报告,2019年接收检验标本外送4509人次。

    慢性病作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通过医防协同,强化规范诊疗,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

    2017年4月,北医三院启动医联体慢病管理项目,开展以社区临床诊疗问题为主的远程病例讨论工作,社区负责收集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病患者综合管理方面的典型或疑难病例,通过远程平台汇报病例,临床专家给予点评、答疑及相关理论培训指导。

    通过远程会诊模式实现多家社区同时上线讨论,形成社区与社区之间相互学习,社区与专家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社区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增强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

    为激励社区和临床专家积极参与工作,北医三院组织召开工作总结会,评选优秀社区奖、优秀个人奖,组织优秀病例进行现场汇报展示,专家联合现场点评,社区医生与专家展开诊疗思路、慢病管理困惑、合理制定方案等多维度讨论。2019年共完成病例讨论4场,上线参加讨论328人次。

    不仅如此,北医三院深入推进远程医疗工作,建立以三院远程中心为核心向社区辐射的远程信息网。通过远程模式培训,授课专家在院内即可完成培训工作,节约往返社区的时间成本,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率。搭建社区医生与三院专家临床业务交流平台,促进彼此紧密合作关系的形成。2019年完成32场远程培训,20家成员单位上线215次,听课3577人次。

    扶优育强  医教研管全面发展 

    2013年,北医三院开始托管海淀医院,至2018年,海淀院区在原有职工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临床科室34个、医技科室6个、医辅科室6个,年门诊量达140万人次。

    北医三院先后派出专家参与指导手术共计2000余台,会诊查房近5000人次,诊疗人次接近1.6万余人,填补技术空白近60项。2019年,出院患者人数较2014年增长50.51%,手术量增长64.22%。北医三院先后选派30余名专家,在海淀院区担任学科带头人和管理干部,从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运营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开展持续帮扶指导。

    在北医三院的帮助下,海淀医院建立了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设立理事会、院务会、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逐步形成符合医院实际的现代公立医院管理体系。

    在2017年度北京市14家医疗机构评价工作中,北医三院海淀院区总分第一。此外,海淀医院肾脏内科成功晋级2018年改善医疗服务全国总决赛,在“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主体组别中获全国第三名。医院安宁疗护病房获2018年度全国医院擂台赛华北赛区十大价值案例和十大人气案例。

    在北医三院护理专家团队指导和引领下,海淀医院护理团队从质量管理、科研教学、临床实践等方面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科学管理。

    目前,医院护理团队中有40人在北京护理学会及中华护理学会担任专业委员。其中,4人在中华护理学会相关专业任副主任委员、联络秘书及委员。院专科护士达到全院护士的12%,专业数量达到13个。专科护士承担着造口门诊、PICC门诊、输液港维护门诊、腹透门诊、内分泌健康教育门诊等5个护理门诊,护理专业得到长足发展。

    2018年,海淀医院取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基地资质,经过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教学评估后,顺利成为北京大学海淀医院教学医院。

    重点项目纵深推进 

    多年来,为不断提升区域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有效提供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保障,北医三院产儿科基层服务点落户海淀妇幼,将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的关口前移,助力海淀区妇幼健康。

    作为北京市危重孕产妇转诊中心,针对产妇胎盘植入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北医三院产科率先在国内提出胎盘植入凶险预测方法,并创新止血九步手术法,极大提高了危重孕产妇的抢救率。2019年11月,胎盘植入围手术期管理策略荣获妇幼健康科技奖科技成果一等奖。

    为了进一步加强胎儿宫内救治辐射能力,北医三院建设区域性胎儿宫内治疗平台,开展了多胎妊娠特殊并发症诊治研究,接收全国复杂性双胎妊娠转诊,完成百余例胎儿镜宫内手术治疗。

    同时,北医三院深挖基层重点专科医联体的精准对接,促进基层全科医生团队与北医三院专科专业组专家团队的紧密融合;通过纵向横向的多维度的临床专业上的互通有无,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对接的合作模式;建立与成员单位之间、专科—全科医生之间的转诊通道,定向精确转诊,引导慢病患者回归社区。

    此外,北医三院探索医联体建设在慢病防治方面的有效运用,基于目前医联体工作合作情况,完成呼吸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3个临床重点专科与花园路社区对接工作,根据功能定位及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具体需求,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完成合作流程构建、人员构成及培训等工作。                                                                      

    2016年10月至今,北医三院神经内科启动与花园路社区脑卒中慢病管理项目,通过开展健康讲座、社区医师培训课程、社区出诊、管理目标人群(高危非致残缺血性卒中患者)等举措,探索出脑卒中慢病管理项目的工作框架、工作流程。

    双方首先明确责任,由花园路社区负责辖区内的人群筛查登记,初步筛选出脑血管病患者,然后,花园路社区医师对筛选出的人群进行确认和危险分级,筛选出的中高危人群直接进入重点随访系统,由北医三院神经内科与社区医疗中心统一管理。对于非致残卒中后复发的极高危患者的管理,则是建立双向转诊途径,上转至北医三院及时治疗。

    截至2019年底,海淀区全区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96岁,孕产妇实现零死亡,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健康指标持续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

精准外科,苦尽“肝”来
以需求导向精准服务百姓
纳入医保,助推互联网医疗惠民
宿州:为民服务送到家
湖南隆回:电视问政剑指作风沉疴
何小军:拍部电影致爱情
小店复苏 城市烟火气浓了起来
网络主播将分级管理
食品标识不能随意贴
报废车回收乱象该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