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安康绿色崛起(上)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 郭青 《 民生周刊 》(

    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其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提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阐明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寄托了“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殷切期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丰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极大地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结合安康市的实际情况,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如何让安康在绿色发展中实现腾飞,并为后代留下一笔绿色财富,将是安康市委、市政府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体安康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三个导向、三种属性、三大观念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首次提出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从“两山论”到“人山论”,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必将指引我们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向纵深。

    第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强化了“三个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问题、目标、结果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三面”,导向则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三个导向”是我们学习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的重要工作方法。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习近平同志随后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理念来源于最基层的发展实践,发轫于经济发达的浙江区域,饱含了习近平同志深邃思考,折射了关系到“国之大者”的问题导向:我们国家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而发达国家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们当时的快速发展中已集中显现出来,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显然是行不通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从发展最紧迫的地方入手,凸显出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而后又多次作出精辟阐释:“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为我们树牢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导向。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而且亲力亲为、督战督办,尤其是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这一结果导向呈现了大国领袖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远见。总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维导图和方法路径。

    从安康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来讲,安康属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在“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取向,“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是以加快发展为主要取向,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最大两难选择,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经济作为“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十二五”以来,相继作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战略决策,提出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确立了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新路。既做到每年发展有增量、每年结构有优化,又做到将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不仅经济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富硒种植、山林经济、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成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的重要支撑,而且守住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城市水环境质量、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和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平利县蒋家坪村茶园考察时,肯定了我们守护绿水青山带来的变化,并鼓励安康干部群众:“你们已在变了,还会变得更好。”蒋家坪村的变化,是“美丽中国”安康实践的一个缩影。从实践逻辑理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正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从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2020年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表明今日之中国,“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人不负青山”观念已深入人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青山定不负人”实践已开花结果。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将绿色生态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为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拓宽新路。

    第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揭示了“三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时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向我们揭示了“青山”兼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本质;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而“人”的需求则具备社会属性,发挥着最为积极作用。尽管如此,并不是说“人”可以对“青山”予取予求,“人不负青山”是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前提,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呈现出源流关系,而不可倒置为“青山不负人,人定不负青山”。如果人类的活动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以破坏生态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人负了青山,超出了大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致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势必伤及自然属性而最终丧失经济属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社会属性也就无从谈起。安康历史上“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水患及地质灾害就是明显的例证。如果人们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一系列活动,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组织并使用起来,生态优势就会转化为经济优势,也就能够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人有负青山,绿水青山保护不好、利用不好,就是“穷山恶水”;人不负青山,绿水青山保护好、利用好了,就是金山银山。这实质上也是保护、发展、分配三者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安康非常典型地体现为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关系。我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让贫困群众镶嵌在绿色产业链上,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从而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这些国土增绿、产业增效、百姓增收的举措,就是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的协调统一,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

    第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三大观念”。“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中的这个“定”,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尺度把握。

    —体现了大历史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生态文化中吸收养分,从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世界文明兴衰演替中汲取智慧,总结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规律性。“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科学判断也是从历史中走来,平利早在唐代就被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 ,茶产业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青山依旧在”,习近平总书记从中透析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发展历程,再次得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定论。

    —体现了大民生观。贫穷不是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如果不能让人民得到经济实惠,就会失去动力,也是不可持续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安康实践“让城乡因环境而美、让群众因生态而富”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才能“不负青山终得金山”。

    ——体现了大治理观。“定”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判断,一旦“人有负青山”,就必须付出触碰高压线的代价,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决定出路

    安康生态文明建设确实经历了一段艰辛历程。这个艰辛主要是不断突破市情认知上的固化思维,用开放的意识来认清发展要素、研究发展规律、催化发展潜力的过程。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到2016年这一段时期,为探索期。正如我前面所介绍“四区”叠加的独特市情下,面对生态保护与加快发展的最大两难选择,安康既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发展老路,又要摆脱因守护青山绿水而出现的贫困,我们必须要为欠发达地区和生态功能区闯出一条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让“两山论”绘就一个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新样本。2013年7月,市委作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发展决策,提出了生态美、城乡美、和谐美和产业强、百姓富、保障好的奋斗目标。坦率地讲,当时作出这个决策时,还是有不少争议的。当时在相当层面的干部群众中存在4种认识上的误区: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的误区;认为加强环境监管会牺牲本地发展权的误区;生态好了发展就慢了百姓就穷了的误区;限制开发就是限制发展的误区。这4种误区都与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比如,有的同志认为生态好就是贫穷的象征,没有去反思安康过去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却发展滞后,主要是产业组织方式落后的原因。当然,安康的生态本底好,与过去交通不发达、工业化程度低有关系,客观上导致没有过度开发,更幸运的是,我们在高污染、高消耗的模式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时候,就开始按国家要求扎扎实实搞生态文明了,就开始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了。再比如,有的同志认为我们保护生态、保护水源,是为国家做了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难道安康自己不需要好的生态?不需要洁净水源?2012年1月18日,原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安康调研时指出“生态对安康来说,是宝贝、是生命,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同时还讲,“安康的生态首先是安康人的生态,把生态搞坏了,安康人首先在这遭殃。”对于我们放下守旧、狭隘的市情观也是很好的教育帮助。由于我们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锐利武器,成功破除了干部群众中一度存在“认识误区”和头脑“贫困”,在发展倒逼、舆论倒逼、考核倒逼、监督倒逼中,通过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安康特色经济壮大和内生能力增强,努力为全市人民群众创造巨大的生态和经济福祉,使安康把保护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由“选择题”变为“必答题”,逐步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个阶段:从2016年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这一段时期,为跃升期。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提出“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为安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市委综合研判安康内在条件、外部环境、阶段特征和动力支撑的新变化,在2016年2月召开的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上,将“十三五”发展总纲确定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这也是打造美丽富裕新安康“升级版”的主题主线。同年12月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对安康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作了定位,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目标,为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打造西部乃至中国生态经济强市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系列决策是把追赶超越放在西北地区大格局中来谋划,把生态经济作为绿色崛起的基本内涵来把握,在认真分析安康拥有中国最大的富硒带、最洁净的水源,森林覆盖率位列西北地区50个地级市第二位,经济总量位列第14位等综合因素后确定的,明晰了追赶超越的对象标杆和持续保持发展上升通道的重大牵引。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廓清思想迷雾的探索,这个阶段则是全面系统的提升,不再是单方面推进,而是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科学的生态布局为支撑,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导向,以完备的生态机制为保障,打造“五位一体”生态经济基本框架,安康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不断丰富,生态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成效更加凸显。随着安康经济增速连年领跑全省,生态环境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安康蔚然成风,安康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被认同。

    第三个阶段:从党的十九大到现在,为成熟期。通过对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在2018年1月召开的市委四届五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康发展,不能单一理解为我市某个方面的工作内涵,而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战略决策,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制度及其执行力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脉络清晰、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比如,相继颁布了《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安康市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安康市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3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制定《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差异化分类考核体系,将全市划分为循环发展区域、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和聚集发展区域“三大区域”,促进绿色发展、错位发展,等等。

    当前,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深刻领会“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坚定不移走好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新路,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生态红利和经济福祉,让安康天蓝、秦巴地绿、汉江水清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颜值担当”。

    生态经济—安康最大特色

    对于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十三五”发展总纲,不能简单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只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忽略了其他发展理念。虽然生态优势是安康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最大的活力,我们的发展重点也需要通过绿色发展来体现,但绿色发展务必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相互融合、一体推进,安康正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找准其他发展理念的切入点,打好新发展理念的“组合拳”。

    创新发展推动科技进步,是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主攻方向。比如,我市以即食食品为代表的富硒魔芋深加工产品已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富硒魔芋仿生食品、休闲食品、医药保健制品系列产品,改变了过去以卖鲜魔芋原料和魔芋精粉粗浅加工为主的单一产品,加工魔芋膳食纤维,较最初鲜魔芋原料附加值提升了17倍,这些附加值递增都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

    协调发展保证发展的均衡和全面,是优化区域生态功能布局的抓手。比如,我们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创新“飞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生态空间布局,突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开放发展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引入,通过借力、借智、借势汇聚发展动能,是绿色循环产业体系补链、延链、强链的必由之路。比如,我市注重柔性引才,大力实施“一业一站”计划,已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院士工作站6家,市级专家工作站37家,引进“两院”院士9人、高层次和紧缺型特殊人才576人,涵盖生态经济各个领域,促进重点行业技术攻关,从高级生产要素上培育了竞争优势。

    共享发展最大限度为人民群众创造生态福祉,把生态经济的“蛋糕”做大和分好,是绿色发展目的所在。比如,我市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特别是我们把本地特色的富硒产业作为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支撑,山山水水成为可持续脱贫的“聚宝盆”“金饭碗”,已带动20.03万户68.77万群众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增收致富,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所以说,“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是五大发展理念与安康实际的结合点、关键点、发力点,推动安康发展行稳致远。

    我市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生态友好型产业在GDP中占比超过65%,昔日以伐木为主的“木头经济”、以矿产为主的“石头经济”让位于以绿色循环产业体系为主的“生态经济”。概括起来,生态经济化的核心要义是把生态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富民惠民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合乎绿色发展的要求;经济生态化则必须符合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要求,是契合生态优先的要求。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两者互为依托、缺一不可。什么时候偏重一端,或者说经济生态化的制度刚性约束没有到位,那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就会失衡,高质量发展也会失序。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是坚决守护好安康的青山绿水,不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走好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