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也将收官。作为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为重中之重。
1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文件,明确将对未摘帽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村挂牌督战,及时解决制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2019年底全国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以及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共1113个贫困村全部纳入督战范围。
挂牌督战到底怎么“督”?怎么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专访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
民生周刊:您怎么看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督”的重点是什么?
汪三贵:挂牌督战的重点对象就是52个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人口比较多、贫困发生率比较高的村。督战的主要内容,一是要确保这些贫困县和贫困村按照我们脱贫攻坚的标准完成任务,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要稳定解决,贫困户收入能够稳定增长。
二是各种工作落实,要确保这些措施有针对性,并且防止形式主义出现。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一部分贫困户的收入增长有影响。一个是务工收入,外出务工减少,在本地务工的工资收入也受到影响;还有,一部分农产品销售前一段时间受到影响,扶贫工程也受到一些影响。
我们不能因为发生疫情,就采用过于简单的脱贫方法,比如发钱。虽然扶贫投入资金是够发的,但这不可持续。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更精准的措施。如果贫困户外出不了,可以让他在本地优先就业。
挂牌督战开始提出的时候,主要不是针对疫情,后来因为疫情发展得越来越重,就成为重要内容。要确保这52个县、1113个村能够按时摘帽、按时出列,“督”的这一方,应该对脱贫标准更了解,要让地方实实在在地去做工作,而不是搞那些虚的假的,要防止形式主义的做法,防止出现“数字脱贫”。
在督战的同时,也要考虑给基层一线人员减压,不要做一些过度的形式上的事情,把主要精力放到稳定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还有一些就是村级关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高。
民生周刊:挂牌督战给基层带来的到底是减压还是加压?
汪三贵:这就是一个矛盾的地方,所以度的把握很重要。因为督战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加压,但如果把握好了度,既不降低标准,也不盲目提高标准,紧紧围绕我们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就可以减压。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不要把乡村振兴的任务放在现阶段。
“督”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政策把握,防止各个部门搭便车。比如,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需求量很大,可能跟别的地方比缺口比较大。以道路为例,一般的地方可能道路已经修到组、修到户了,深度贫困地区追求这个标准就比较难,而且有些地方到户、到组没有必要,因为人员太稀少、太分散、太偏远。
如果把大量资金用到这些方面,可能我们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就会受影响。
深度贫困区,更要围绕我们确定的基本目标来展开,核心就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然后想办法持续增收。
如果督战传导这样理念,重点针对这些方面,那某种程度上也能给基层减一些压力。贫困县、贫困村在脱贫过程中可能做一些没有实际效果、为了应付检查的事情,如果“督”的时候对这些形式主义予以纠正,对基层也是一个减压。
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有的地方为了防疫,出现各种填表问题,之前也有一些扶贫的表,需要一遍一遍地填,还不能改,改一下就要重新填,那要花多少人力?所以,在督战过程中要防止这样的苗头。
民生周刊:根据您的了解,对于深度贫困地区来说,脱贫难度比较大的是哪些方面?
汪三贵:最难和最核心的还是稳定创收。比如,凉山地区的很多村就靠本地的农业生产,一些贫困户很难解决收入问题。如果不外出打工,就在当地靠那一点农业收入,很难脱贫。因为,凉山有些地方确实海拔高、高寒,作物产量不高,所以很难解决收入问题,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
其他方面,保证资源投入以后,问题相对小一些。比如,房子问题、易地搬迁问题,这些都已经列入计划,都有资金保障。另外,义务教育方面,像凉山前几年辍学率很高,这两年控辍保学做得比较好,但上学条件的改善方面可能还需要一些投入。
另外,脱贫意识不足也是一个大的障碍。从今年完成任务的角度来说,只能尽力而为,甚至只能跨代解决,所以我们强调教育。有些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不是一两天能改过来的,跟地方文化有关系。文化的改变是一个长期过程,从现在开始重视,跨代解决、从孩子着手解决,可能效果更好。
民生周刊:怎样才能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您有什么建议?
汪三贵:现阶段让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有稳定增收渠道,挑战确实比较大。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多种方式解决。
第一,深度贫困地区很多家庭是有劳动力的,如果能够外出,尽量让他们出去就业,这显然是解决收入问题最有效的途径。现在也在想一些办法,比如东西部协作扶贫,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第二,在当地解决要靠几个方面。一是市场上解决,这就要靠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技能要求不高的加工业,像手工业。很多深度贫困地区有一些工艺品,如彝绣等,要利用他们的文化或者条件,重点开发。
部分贫困地区有旅游资源,像凉山的悬崖村,现在主要发展旅游业。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在当地发展产业,并且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把贫困户带动起来。贫困户可以自己搞,也可以通过就业的方式增加收入。
第三,创造更多公益岗位。给贫困户发钱不是无条件地发,要通过公益岗位,让他们干点活,再给补贴、发钱。
第四,各种转移支付,比如生态补偿。因为很多深度贫困地区自然资源较脆弱,或者是生态保护区,如三江源地区,国家有各种生态保护的转移支付,这种转移支付也是增加他们收入的办法。
民生周刊:根据您的研究,在防止返贫方面,有哪些好的措施?
汪三贵: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等方面做到位以后,返贫就会少一点。
另外,防止返贫还要防止一些灾害、意外事故导致的返贫。现在,有些地方在尝试防贫险,有的是给贫困户,有的是给边缘户。边缘户也要观测、监测,密切关注他们因为自然灾害、人身伤害、大病、教育等造成的重大支出和收入下降,可能导致陷入贫困的风险。
所以,防返贫一是通过脱贫攻坚使得贫困户的收入渠道是稳定的,而不是依靠临时补贴,这样返贫概率就很小。
二是建立一定的防返贫机制,返贫以后就纳入救助。防返贫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稳定性,政策、资源不是到今年年底就一刀切地没有了,这些做到后,贫困户返贫的可能性就小了。
民生周刊:有些贫困地区担心,一旦扶贫工作组撤了,原来的扶贫产业难以为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汪三贵:肯定要有一个过渡期,脱贫攻坚工作完成以后,应该会有两三年时间稳定过渡,并且慢慢地跟乡村振兴对接起来。
在乡村振兴阶段,有相对贫困人口。这次脱贫的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但还是相对贫困人口,在下一阶段,对他们还是要有帮扶。产业等方面还得有发展,不会一下子就撤掉。
中央早就提出来,脱贫攻坚要跟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农村缓解相对贫困要纳入整个乡村振兴的框架。
民生周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具体怎么做?
汪三贵:就是现在脱贫攻坚的一些有效模式、政策、措施等,进入乡村振兴阶段能够对接上。现在,从大的层面上已经在衔接,比如脱贫攻坚创造了一些体制机制,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五级书记一起抓等,原封不动地搬到乡村振兴中去。
具体方面的对接,如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阶段怎么办?健康扶贫,对贫困户有很多优惠政策,到了乡村振兴阶段,这些政策怎么调整,都是需要衔接的内容。怎么把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些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结合乡村振兴需要,直接借鉴或加以改造后借鉴,这些都是需要对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