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怎样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今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很多地方,发起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已并无悬念。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做到脱得了、稳得住、能致富,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据报道,到今年2月底,包括阜平在内的河北省27个环京津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环京津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而随着最后期限的到来,相信各地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应不成问题。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930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占到全部贫困人口的97%。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这表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返贫,才是真正的“兜底”保障。

    具体而言,一是要做好脱贫摘帽后的政策衔接,做到“力度不减、政策不变、责任不松”,以有效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当下,很多地方为了完成脱贫攻坚的硬指标,可能采取了一些高强度的“输血”政策,但一定要认识到,扶贫绝不是帮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立足长远的全面改善与提升。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之后,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继续保持相应的扶持力度,让刚刚脱贫的农民筋骨再强健一点。

    对于很多贫困户,可能一场大病或者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变故,就会重新返贫。这也提醒各地,在扶贫进入常态化之后,切实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十分重要。合作医疗、低保制度等等,都要持续夯实基础,使之真正成为农民最基础的保障。

    再就是要持续夯实产业基础,只有农村的产业发展起来,农民的生活才会真正好起来。目前很多地方发展起一些产业,不管是设施农业,还是养殖业、加工业等,这些产业的植入,让冷清多年的乡村多了些生气,但也要注意到,这其中很多所谓的扶贫产业都存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形。简单说,这些产业就是为扶贫而专门发展的产业,其产品更多在帮扶单位内部循环,并没有真正进入市场。

    这样的“内循环”“小循环”或许能一时救急,但却并不能行之长远。一旦前提不存在,则这些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产业恐怕很难持续下去。这就要求从现在起,各地要完善产业规划,提升市场化水平,让农村的产业真正在市场中经风雨、见世面,茁壮成长。

    此外,必须把教育放到更重要的地位,全面提升新一代农民的素质,这也是治本之策。教育的重要自不待言,当下很多农村也更加重视教育,但也有一些地方,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重打工轻教育,重即时性回报轻长远人生规划,长此以往,恐怕很难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

    脱贫需要攻坚,防贫同样也需要攻坚,某种程度上讲,巩固成果、防止返贫比实现脱贫还要艰难、持久。无论如何,让农民生活得更好,让城市乡村一体繁荣,是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怎样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脱贫攻坚重在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