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首倡之地有首倡之为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5月15日,国务院扶贫办推出脱贫攻坚网络展,其中地方实践部分介绍了湖南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取得的成就。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湖南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武陵山腹地,群山环抱之中的十八洞村,近年来备受关注。今天,当你走进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旅游、种植养殖产业兴旺,极具诗情画意的村寨。很难想象,这里曾因交通不便而几近与世隔绝。因山多地少,村民生活极度艰苦,是典型的贫困村。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

    这首苗歌是早年十八洞村及周边贫困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召开座谈会,首次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提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等殷切希望。

    以往在一些地方,如果领导重视,各方面资源集聚,很快就能打造出一个“样板”。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不能搞特殊化,要可复制、可推广。

    很快,花垣县成立了扶贫工作队并进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首先自然得弄清楚“扶持谁”的问题,第一步是精准识别贫困户。

    这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都在穷山村一起生活,情况大同小异,且长期以来,依赖思想严重。

    在一些村民眼中,评上贫困户就是意味着上面能发钱。工作队反复开会商讨,确定《十八洞村精准扶贫贫困户识别工作做法》,明确了“贫困户识别九个不评”的标准,如不务正业、懒惰成性的家庭不评。

    同时,为防止优亲厚友等现象出现,对识别工作实行全程民主评议与监督。

    贫困户精准识别了出来,然后是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在“怎么扶”方面下功夫。贫困的原因很多,内生动力不足往往是主因。因此,在“怎么扶”方面,扶贫工作队下足了功夫。

    渐渐地,村民的内生动力足了,开始摆脱贫困。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13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如今,十八洞村正在打造精准脱贫“升级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显然,不只是十八洞村,近年来,湖南省以十八洞村为样板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

    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首倡之地当有首倡之为”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双组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安排所有在职省级领导对口联系51个贫困县,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精准扶贫首倡之地的湖南,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

    2012年至2019年,全省有74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69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1个贫困县有序脱贫摘帽,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在精准扶贫方面亦展现了湖南担当,首倡之地有首倡之为。

首倡之地有首倡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