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90后”正成为爱国担当生力军

—对话军旅诗人昌业廷少将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 民生周刊 》(

    昌业廷,1955年12月出生,山东省齐河县人。他19岁入伍,20岁入党,戎马4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宁夏军区司令员。

    昌业廷少将既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也是位德才兼优的军旅诗人。在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晓音看来,昌业廷性格直爽、为人诚实、一身正气,善用诗歌艺术赞美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的丰功伟绩,其作品接地气,语言优美,富有个性,独树一帜。

    2016年,昌业廷少将“卸甲归田”,但他的诗创旅途并未停歇。今年3月,其创作的长篇组诗《众志成城战疫情》刚一发表,即获无数好评。

    在接受《民生周刊》专访时,昌业廷少将说:“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诗歌永远都是人们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述的有效载体。它可以让我们载着朴素情怀,毫无畏惧地驶向心灵最深之处。途中,如果一句慨叹能引来共鸣,那么即便未到终点,也会得到慰藉。”

    谈创作心路:听到“出征”集结号

    民生周刊:《众志成城战疫情》是首长篇组诗,共8组,您用时多久将其创作完成的?

    昌业廷:3个昼夜,反反复复修改了十几稿,直到现在我还认为这首诗还有修改的空间。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好的作品并非一气呵成,需要不停地完善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昌业廷:回顾以往的创作,虽然也有少数几首即兴创作之后就发表的诗歌,但多数作品的确需要几次“拉练”。

    说起之前的作品,就创作历程而言,要么是脑海酝酿的时间比提笔写作的时间短,要么是二者用时等同。唯独这次写《众志成城战疫情》,从疫情扩散初期,也就是武汉尚未封城之前,我就想提笔写点什么,但伏案多次还是告诉自己再等等。直至得知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这场阻击战,特别是从电视上看到我们的战友除夕之夜驰援武汉的画面后,我就像听到“若有战,召必回”的出征集结号一样,写作的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甚至比之前还要强烈。于是,我便开始酝酿写作思路。

    现在看来,这个酝酿过程前前后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因为疫情每天都在变化,驰援的疫区各种队伍每天都在集结,电视新闻里每天都有让人为之动容的战“疫”故事,自己每天都被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力量所震撼,所以写作思路每天都在更新。

    民生周刊:确定最终思路是哪一天?

    昌业廷:3月10日。那天习近平主席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看望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和居民群众,对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进一步进行部署动员。他在考察期间说,英雄的武汉人民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

    那天晚上,习主席的这段话不断在我脑海里复刻。我的理解是,只要全民一条心、全国一盘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就一定能打赢,武汉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

    谈英雄群体:“90后”没让我们失望

    民生周刊:除了解放军官兵,您还在《众志成城战疫情》中赞美了医护工作者、防疫专家、执勤民警、爱心志愿者、快递小哥、保洁阿姨,也特别提到了以烈士彭银华、夏思思为代表的“90后”群体。作为“50后”,能谈谈您对疫中“90后”的印象吗?

    昌业廷:他们都是英雄,无愧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特别是“90后”群体,在与病魔较量的各条战线上,他们始终站在阵地的最前沿,以小小的年纪,搏出了大大的担当。他们不仅没有让我们失望,相反他们的勇敢和无畏,多少次让我想起我们曾带过的年轻战士。

    我19岁入伍,去了条件相对艰苦的大西北,在组织的培养下,从一名年轻的战士到可以带兵卫国的干部,后又赴云南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那时候我的战士都像现在的“90后”“00后”一样,都处在最炫美多彩的人生季节,个个都有远大而美好的人生憧憬。可是,当敌人的炮弹在工事旁炸开,当敌人的机枪子弹从耳边划过,你会发现,青春的力量是势不可挡的。那一此刻,生与死早已被他们置之度外,血与怒都藏在长城的每一块砖里。

    我记得我在一首题为《战士》的小诗里这样写道:“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不让战友品尝无腿的痛苦/抵近敌人暗堡洞口的他/迅猛地挺起身躯/拉响那捆怒火奏响了永生的颂歌/用青春的丝绒绣就国威/用无脚的铁腿踏出和平。”

    我们常讲,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尽管与病魔较量听不到炮声,也看不见硝烟,但生与死的考验是真真切切的。所以在我看来,疫中“90后”俨然就是当年我的那群战士,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筑起战“疫”前线的钢铁长城。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从五四运动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深情呼唤,到“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抗战宣言;从上世纪80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青春足迹,一代代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用锲而不舍的奋斗,锻造着自己时代的精神气质。

    “90”后正成为爱国担当的生力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谈军人情怀:永远都是人民的子弟兵

    民生周刊: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保家卫国。您是将军又是军旅诗人,那么您认为诗人的天职是什么?

    昌业廷:诗人的天职,就是发现不同时代和同一族群所共有的人文传承,进而抛弃现世的判断,寻得永恒的价值。

    诗人还要带给我们惊喜。这种惊喜应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它经得起沧桑的轮替,经得起反复的追问,它让我们反思,同时又让我们充满热情和希望。

    民生周刊:您曾出版过一部诗集,集子名为《戍卒物语》,里面有《绿色倚仗》《军徽闪耀》等6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都洋溢着军人昂扬的正气,透露着军人的阳刚之美。有读者说,读这部诗集就是在读一个老兵数十年戎马生涯的人生轨迹,说您是在用诗歌赞美军人情怀。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谈谈您对军人情怀的理解。

    昌业廷:我认为,军人的情怀是最值得用诗歌来赞美的。豪放时,军人情怀如岩浆喷涌般热情奔放;庄严时,军人情怀如青松傲雪般神圣;婉约时,军人情怀如春风拂柳般绵长。但归根结底,军人永远都是人民子弟兵,其情怀都为人民服务。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从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除夕之夜抵达武汉,到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集结,担负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市生活物资的网点运输保障任务,再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管理的武汉火神山医院全力收治首批确诊患者……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的人民军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雷厉风行、争分夺秒,誓死不退、忘我奋战,坚决当好疫情防控的先锋队突击队,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危难之际,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求,始终是人民军队的第一选择。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救灾、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每一次重大灾难、重大险情、重大挑战,人民军队都闻令而动、挺身而出,及时向地方伸出援手,紧紧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齐心协力夺取最后的胜利。

    事实证明,不管任务多么艰巨,无论情况多么复杂,只要军民同心、军政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90后”正成为爱国担当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