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养猪政策上,不可以瞎折腾

作者 胡印斌( 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地方致力于治理环境当然没有问题,然而,任何治理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不能动辄拍脑瓜,甚至搞“一刀切”。

    最近一段时间,猪肉价格连续上涨,百姓生活负担加重。继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稳定生猪生产、增加猪肉供应的五条举措之后,各地纷纷出台具体办法,缓解猪肉价格高企的情形。例如,广西南宁市则发布《关于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的通知》,宣布从9月1日起,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在主要农贸市场设点限量限价销售猪肉。

    猪肉“限购”,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甚至产生时空穿越的不真实感。网络上也出现很多调侃的段子,比如,“二师兄”的肉可能比师父的还贵等等。

    这一轮猪肉价格波动,原因很复杂,如媒体分析的那样,非洲猪瘟是一个重要诱因,限制乃至禁止农民分散养猪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禁养导致生猪存栏下降,供给不足,市场上猪少了,价格自然上涨。也就是说,这一轮的“猪周期”,主要还是受制于此前一段时间各地的政策性生猪禁养限养。据报道,出于环保的考量,很多地方强制农民拆猪圈,农户养猪积极性严重受挫。禁令之下,很多传统的生猪大县竟然也退出了生猪生产。

    这里有必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中国,农民一家一户分散养一两头猪,有千年以上传统,既解决了农民自身吃肉及零花钱问题,也可调剂生猪市场供给,也没有因此影响环境。如果以影响环境为借口,禁止农民一家一户养猪,有科学依据吗?农民兄弟服吗?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特别在意生猪的生产链,甚至认为在市场的调节之下,匮乏已不存在。岂不知对于猪肉这样的产品而言,工厂化集中养殖,也存在一个至少长达6个月的生产周期,无视这个周期,必然会招致惩罚。

    这一点,从国务院常务会议拿出的几项措施可以看出,如,要求各地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增加生猪存栏量;要求地方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等等,均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也佐证了各地确实存在政策性挤压生猪生产的事实。

    地方致力于治理环境当然没有问题,这些年民众生活环境的显著改善,也正得益于各地“壮士断腕”般的凌厉治理。对此,应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态度。然而,也应该看到,任何治理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不能动辄拍脑瓜,甚至搞“一刀切”。

    生猪生产周期较长,因此,不管是禁令还是鼓励,都应充分考虑到后续影响。因为一时的政令,可能导致猪肉价格上涨,也可能导致猪肉价格下跌。这也意味着,政策一定要设置“缓冲区”,养猪政策上,不可以瞎折腾。

    环保与猪肉都是民众生活的刚需,二者也并非水火不容。在新的环境约束下,如何发展生猪养殖,对于政府、企业和农户而言,都是一个新的课题。这就要求政府决策时,一定要科学评估,更不能让民生给政绩让路。

    这些年来,猪肉时贱时贵,而农民和市民也每每饱受煎熬。产业发展缺乏预期,生活指数常常变动,此种因为管理粗放而导致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应该时时汲取。

养猪政策上,不可以瞎折腾
民生工程必须“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