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民宿热,该来些冷思考了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节假日或周末,和家人或邀三五好友,去城郊找个院子小憩一两天,成为越来越多城里人的选择。

    市场需求旺盛催生了民宿快速发展。今年7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9》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乡村民宿消费将达363亿元,年均增长16%。

    短短几年间,民宿变得炙手可热,不再只是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选择租用村民闲置的农房开办民宿,此外,还有公司大举进入。

    在运行方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为自用住宅自主经营、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政府成立的市场化运作公司投资经营。

    在资本的助力下,民宿市场正在发生三大变化,即高端化、规模化与专业化。民宿与精品酒店的边界也变得模糊。

    作为富民产业,民宿的发展从供给侧层面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值得肯定与鼓励。

    当然,民宿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和碰到的瓶颈也越来越多。

    笔者认为,走过起步阶段的民宿业,越是火热,各方越应冷静思考,走健康发展之路。

    对于民宿经营主体,首先需深刻理解民宿的要义,正视民宿主题不突出、趋于同质化等问题,要不断创新,避免“千宿一律”。

    今年初,“美丽新乡村”平台曾对北京周边300家民宿进行调研发现,真正打造出鲜明主题的民宿不足20%。

    该调研报告显示,在乡村农房改造成民宿的过程中,虽然越来越多地引入规划和设计,但囿于专业和资金的难题,更多民宿主选择将农房改为全明大窗、院中搭建阳光房的做法,并没有太明显的主题界定,这导致民宿品质和主题快速趋于同质化,短期内这样的民宿还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但随着市场的快速迭代升级,没有鲜明主题的民宿可能受到更明显的冲击。

    正如莫干山云起琚民宿创始人鲍红女所言,要想立足就得有特色。

    特色来源于民宿所在的乡村,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产业资源,民宿业主可通过链接这些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融合发展,和周边村民实现产业链上共赢。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表示,民宿只有与所在乡村融为一体,并且设法提升所在地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氛围,才能有更好的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盲目跟风,打造了一批民宿村。这些民宿村因为缺少客流量,出租率极低,资源浪费严重。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需充分考虑民宿的市场属性,得考虑资源和区位是否具有优势。

    通常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知名景区周边比较适合。这些年民宿发展较好的地方,比如莫干山,京郊密云、怀柔,成都彭州等地,无不是满足上述条件。特别是莫干山,就是自身拥有好的生态环境,背靠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消费能力强。

    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一方面需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也需考虑民宿的特殊性,出台务实的管理措施,而不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民宿热,该来些冷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