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将孝道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 王倩倩 《 民生周刊 》(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将孝道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用语言文字中的真、善、美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对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十分必要。

    讲好故事,激发学习热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过,对于低段的孩子而言,理解力有限,可能只是听说过要孝敬父母,但却不知该如何去做。针对这一年龄特点,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讲故事的行式去激发学生对于孝道的学习热情。

    好的故事从哪里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经典,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更为教师们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以《弟子规》为例,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其中,既有“冬则温,夏则凊”这种细致入微的孝道之礼,也有“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样的躬亲尽孝典范。学习这些,不能止于单纯的识记背诵,而应该通过老师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道理,进而做到传承与践行。课堂上,老师可以针对小朋友爱听故事的特点,用通俗的故事将每句的内容讲清楚。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表达出来。老师要求孩子回到家中放声背诵或吟诵一段《弟子规》,抑或是用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相信父母都会感到欣慰。

    推己及人,拓宽学习途径

    小学三四年级是孩子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已经初步形成对“孝”概念的认识,懂得了如何尊敬父母和长辈。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一员,也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孝的概念不止局限在自己的家庭,而应该延伸到社会中。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人教版)有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现提出疑问:同学们在家时怎么尽孝的?同学们会说出很多,肯定孩子们的做法后,老师借机追问:你们的这些做法有没有用在陌生老人身上?延伸孩子们对孝的理解。有的孩子可能会提起自己去过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有的孩子说自己扶起过摔倒的老人;还有的说起自己对待陌生长辈有礼貌。这样就达到结合现实中的事例来加强理解的效果,要像对待自家的父母长辈一样对待别的老人,并用自己的行动将“尊老”扩大到自己的家庭以外。四年级上册《将心比心》的教学中,先让孩子们体会故事: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并没有责备护士。让孩子们理解母亲的宽容,继而由母亲的话,感受母亲的将心比心。人的一生中要对陌生人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将心比心,才会收获幸福和快乐。此外,语文教学也可以延伸到课外,孝道的学习目标也不应局限在课堂,要拓宽孩子学习途径。教育孩子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老人,有礼貌地对待身边的人。在家长会中,老师们宣扬孝道社会化,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服务类的公益活动。

    忠孝两全,提升认识高度

    五六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明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语文老师可以利用教学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认识的高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怀念母亲》便将“孝”传达出了新的高度。“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在授课时,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季老作为异乡人的这种寂寥之感。拓展资料《寻梦》和《留德十年》,深入体会季老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提升孩子们认识高度,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含义是广泛的,是一个由个体到小家、由小家到整个社会的过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让学生查找资料,收集青少年爱国故事、歌颂祖国母亲的诗歌并组织学生诵读,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出一期手抄小报展览,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孩子们加深对祖国的热爱。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将爱国教育落实在每日,每天早上7点40分,操场上、教室中响起嘹亮的国歌,这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不管你走在走廊里,或是在教室中,只要是听到庄严的国歌响起,所有人立正站好,面向操场国旗升起的方向,敬礼唱国歌。这样的爱国教育,对孩子们的作用很大。

    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教书识字,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教学中,同时要走出课堂,让孩子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为新农村建设者提供政策支持
将孝道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