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即刻到家”看乡村养老服务

□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李郁丛 《 民生周刊 》(

    解决低利润居家养老难题,北京市的做法是扶持一批社会企业。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商业企业的新型服务主体。这里通过考察地处平谷区的北京即刻到家服务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即刻到家”),剖析一下社会企业在发展低利润居家养老产业中的运作。

    “即刻到家”扎根乡村

    作为北京市社会企业试点单位之一,几年来,“即刻到家”服务对象主要是经济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平谷区的农村及山区老年及残疾人群。

    平谷区地处北京远郊区,有北方山地的地理特征,经济水平与发展程度在北京市处于垫底地位。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与北京城区有巨大差别,GDP与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受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平谷区的“营商环境”和近郊及城区比差距较大。老龄人群方面,平谷区老龄人群支付能力低,老龄人群的健康状况也远不及其他区。

    为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北京市着力打造三边四级养老体系,但在低盈利的养老服务行业上,市场仍然是需求多而供给不足。“即刻到家”却在营商环境较差、养老环境支付能力小、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平谷区自发涌现,为解决乡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了一种新途径。

    “即刻到家”的具体做法是,与平谷区有关部门合作,通过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探索低利润养老服务。例如与平谷经信委和镇罗营镇政府合作落地的“智慧镇罗营”,和平谷区民政局合作开展的“幸福晚年驿站”,以及与平谷区组织部、老干部局、残联等单位合作,为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离休干部、残障人士提供居家服务。

    “即刻到家”公司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智能科技设备“智身宝”,整合区域内服务商联盟,建立专业服务团队,成为平谷区第一家以365天+24小时的居家服务平台。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生活在平谷区的居民尤其是年迈老人、空巢老人、残障人士以及山区村镇居民提供集家政维修、帮买帮送、生活资讯、健康助医、精神慰藉、紧急救助和养老助残等七大项总计202项现代化、专业化的居家服务。

    让老年人走进“幸福驿站”

    由于养老服务设施缺乏,许多地方老年人居家养老,就是“宅在家中”养老,特别是偏远乡村,“宅在家中”的老年人更普遍。然而长期“宅在家中”,使老年人脱离社会,极易发生心理疾患,进而危及身体健康。

    解决居家养老中的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给老龄人口创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的集体活动空间。正常的劳动力人口除家庭住所以外,通常还会有一到两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例如工作场所、体育活动场所或者其他社交场所等等。然而不少老龄人口在退出劳动市场后,往往陷入只有“宅居”在家的困境,这样,老龄人群极易发生心理问题,身体健康也随之而来。“即刻到家”通过“幸福晚年驿站”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尽可能把老年人从家中吸引出来,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和谐的、融入社区社会的养老环境,从而解决了农村山村养老中的这一痛点。

    “幸福晚年驿站”是北京市推出的一个政府工程,是打造三边四级养老体系的一环,属于社区一级的社会服务组织,为本社区本村老年人提供综合养老服务。

    “即刻到家”先后运营了8家驿站,其中3家布局在山区乡村,这是平谷区的创新与尝试,即将驿站设在山区以平衡城乡养老服务供给,并委托给企业运营。“即刻到家”在驿站中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等服务,同时兼顾老年人文化娱乐、学习教育、体育健身、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每一个驿站可辐射周边10个村、社区。

    老年人口、残障人群、山区居民是“即刻到家”优先服务的客户群体,解决养老难、山区生活不便等社会问题也是“即刻到家”位列第一的任务。

    为真正做到“即刻”服务,“即刻到家”开发了一款服务软件—“智身宝”,它是实现“即刻到家”365天+24小时服务体系的终端支撑,并通过强大的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即刻化。“智身宝”不仅可以与外界进行无线通话,还可及时对天然气泄漏与高温报警,用户通过终端设备,向“即刻到家”购买服务后,通过按键的方式呼叫服务,为老龄人口和残障人士提供了极大便利。如独居老人送药、跑腿、代缴代发等日常活动,独居老人安全巡查、上门剪发、心理慰藉、健康指导、入户测量身体数据等日间照料服务均为免费,老人就医陪护、养老护理等服务项目均低于市场价格,在山村乡镇实现了居家养老照料服务。

    通过“智身宝”,“即刻到家”可以准确及时通过手机收集各种信息数据,通过数据,服务采购方即各级政府可以随时查验服务数据,准确分析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刚需”,从而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提供更有意义的服务,推动针对老年人制定出的精准服务政策。

    以弥补政府民生保障短板为己任

    盈利是企业提供服务的动力,也是企业提供优良持续服务的前提。企业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是行业吸引力。但是并非所有的行业都能提供均等、一致、持久的盈利机会,比如房地产行业通常容易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回报,然而钢铁行业虽然市场腹地很深,但却很难有较高的长期回报率。家政服务业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高利润回报的行业,而是一个薄利多销,可以通过控制市场增大销售量乘数以提高总收入的领域,但这个行业是可以持续、稳定为服务商带来盈利空间的。那么,像“即刻到家”这样的社会企业,如何在居家养老行业中赢得竞争优势呢?

    从“即刻到家”的实际看,他们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利用优势开发了一项“高频项目”即家政维修服务,这一业务板块盈利水平较高,通过薄利多销,实现规模效应,逐步打开平谷市场,并且保持了低价高质的服务能力。从盈利板块中,拿出一定利润,弥补山区养老服务板块上的欠账,“即刻到家”因此保持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服务。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永军教授认为,社会企业的经济合理性或者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社会企业是否能够在竞争市场中立足?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具有有限社会组织目标的社会企业,很难与纯商业目标的营利性企业竞争。实际上,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二者竞争范围不同。比如“即刻到家”所服务的山村老年人群,其居家养老服务属于双失灵甚至“三失灵”状态,商业营利性企业根本没有意愿进入,因此也就不存在竞争关系。假设两者在同一竞争领域碰面,也未必是竞争的,可能是互补的、替代的关系,两者之间可能在分工与职责上有所不同。在“三失灵”领域中,政府、营利性企业、社会企业都要参与到其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考虑到市场竞争最激烈的状况,商业营利性企业与社会企业在同一行业同一背景下,针对同一用户群体又如何竞争呢?以美国为例,那些非营利医院不仅与营利性医院之间在效率上没有差别,而且在市场覆盖面上,非营利医院甚至高于营利性医院与政府举办的医院。这是基于社会分工不同,社会企业和营利性商业企业又各有优势与劣势,社会企业的优势来源于社会目标的优先性与稳健性以及社会企业的内部治理等,也来源于公民社会和政企关系等外部因素。与非营利组织同营利性组织的关系一样,只是职责与分工的不同。

    其次,社会企业的加入是否有助于提升效率?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社会企业的出现,能够更优更有效率地解决市场与政府以及经营性组织“三失灵”状态下的那些社会问题。

    第三,当社会企业作为一种企业模式融入到现行经济体系中来的时候,它要解决的不是社会企业本身作为一种业态的生存问题,而是以创新的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换句话说,当政府采购社会企业的服务或与社会企业合作时,目的不是为了培育某个某些社会企业的发展,而是希望通过社会企业这一创新手段与工具解决社会问题,正是政府的民生责任与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优先不谋而合,才造就了新的政企伙伴关系。

    作为社会企业试点的“即刻到家”,其目标是致力解决山区养老这一老大难问题、填补低收入老年群体居家养老服务这一行业空白,符合了政府民生保障责任需求,并通过运营中的盈利板块,如维修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等,对低利润的乡村养老服务进行“交叉补贴”,赢得社会认可,为运营注入了活力,保持了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使服务实现了良性和可持续。

从“即刻到家”看乡村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