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活着与希望

《民生周刊》记者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去医院采访,最怕面对的是病人和家属的悲痛。

    我问主治医师李敏:如果以后他也躺在ICU,没有生活质量了,会怎么选择?他说不知道。虽然看惯了生生死死,他却没想过自己要如何面对。其实,我也没想过,我希望永远不要去面对这样的抉择。

    稿子断断续续写了很多天,一方面想尽量克制客观地去呈现,另一方面也想让读者感同身受地去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或家人进了ICU,应该何去何从。这两点很矛盾,客观意味着有可能丧失可读性,让读者感同身受又可能太煽情。不论稿件走向哪一个方向,都不符合我的初心。

    看到有些病人靠冰冷的仪器维持生命,我在思考:如果有一天躺在病床上的是我的亲人,我是否愿意放弃救治?看到有些病人浑身插满管子艰难地呼吸,我在思考:痛苦地活着?还是有尊严地死去?哪个更有意义?看到有些病人病情逐步恶化救治希望渺茫,我在思考:怎样才能理智地去理解医生的努力付出和医疗的局限?

    我又想起走出医院大门时,一位患者家属追上我的脚步。她不断对我表示感谢,她说听了我刚才跟她分享的康复病例,她觉得丈夫是有希望的。看着她眼里闪烁的希望,我随即忘掉一切“客观冷静”。我说不用谢,你丈夫一定会康复的。一定吗?连医生都没有把握。我只是传播了一点点“善意”,她却接收到了整个世界的希望。

    有希望地活着,没什么不好。不论是病人还是家属,抑或是健康的你我,都需要一个活下去的希望。究竟是“只有活着才有希望”,还是“有了希望才会活着”?我想在ICU的大门内外,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不论哪一种,活着就好。

活着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