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要不要让孩子当童星?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出名要趁早。”作家张爱玲的这句话被很多人视为圭臬。相对于大器晚成,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及早成名。当童星、小网红是让孩子暴得大名的捷径,但也是把双刃剑,可能给孩子带来童年的创伤。

    当童星到底是早飞一步还是揠苗助长?参加电视节目、拍广告、电影是锻炼孩子还是摧残孩子?童星培训公司在向家长招手,收取不菲的培训费,也提供一些“星途”。家长也纠结,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当童星?围绕相关问题,《民生周刊》邀请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柯小卫、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宋铁航、学席创办人郭林共同探讨。

    让孩子当童星是扼杀童年

    柯小卫

    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

    对于送孩子当童星,我是不主张的,孩子在童年时期,要打下人生的基础,基础牢了,以后才能走向成功。一时的虚荣,无助于儿童成长。

    童年时期,要培养孩子的习惯、生活、活动能力,要均衡发展。孩子掌握一点技能,并不代表智力的发育。让孩子成为童星,是家长一种浮躁心理的反映。

    培养孩子,应该从孩子出发,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生理及心理的发展,为走向社会做准备。人生的基础不牢,将来一定是畸形的。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心理脆弱,意志上得不到磨炼,生活习惯、审美习惯不能形成。

    让孩子进入童星梦工厂,参加童星选秀,没有益处,是在扼杀童年,让孩子提前进入成人世界。家长应该从孩子的一生出发,不能从大人立场出发。在儿童教育中孩子是主体,应关注孩子的心情是否快乐,能力有没有形成,智力是否全面开发。

    孩子过早地成为童星,得到功名,其他方面肯定会有牺牲,游戏、交友空间肯定变小,变成大人寄托的奴隶,这不是幼儿教育提倡的。

    儿童是未来生活的主人,过早地催肥、开花,把虚荣心挑起来,孩子很难融入自然、融入生活,也很难跟别的孩子相处,将来能成大业吗?我很怀疑。所以要端正观念,让儿童学会做人,不被虚荣的光环笼罩。童年只有一次,错过就没了。

    一些明星亲子节目,看似有一点教育意义,其实是噱头,节目中的儿童,不是真实的儿童。因为它们是出于娱乐目的,而不是教育目的。也有很多明星不让孩子曝光,怕给孩子带来伤害。亲子教育的方法多得是,不必非要在公众面前晃。

    孩子的童年应该属于自己,属于这个年龄段,不能被娱乐化,这是对孩子的伤害。我们要像保护孩子的生命一样保护孩子纯真、快乐的童年,保护孩子游戏的权利,以及与普通孩子相处的能力。

    童星培养要把握度

    宋铁航

    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童星还是有一些市场需求的,比如纸尿裤、童装需要童星来代言。事实上也有一些明星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就是父母和一些机构合作造星。

    我女儿在美国长大,小学时也报过一些培训班,参加过非公开的选秀,还签过经纪人。当时是她自己想参加,她妈妈支持,我是反对的,但也只能等待。我觉得她不具备当明星的条件,但女儿自己喜欢,参加过几次比赛后,又回来了。想当明星不成,好像也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因为她上了一所私立学校,一个班才8个孩子,能得到充分的关注。

    其实在儿童的教育中,最忌的是培养单一特长,而不是全面发展。当不当明星,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看。比如,不当明星,当学霸,是平衡发展了吗?童星只不过是比较扎眼,事实上,学霸的情商缺陷比例高。

    站在儿童成长的角度,孩子可以有特长,但还应该是全面地、比较均衡地发展,过于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儿童不像成人,演艺不是他的职业。

    孩子越小,家长的责任越重。成为“星”可以对孩子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基础教育如果有偏颇,对孩子一生影响很大,因此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少量的、偶尔的活动可以,但过量的话就不好了,还可能违法。

    孩子的实践活动就在身边

    郭林

    学席创办人

    从传播的角度,亲子节目等不会带来什么负面效应,我既不反对,也不追捧。但我觉得孩子在什么阶段就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要生活在镁光灯下。不要承担家里的生活负担,为家里赚钱。

    其实我也碰到过所谓的童星经纪公司,看中了我女儿,想招她进去,但我拒绝了。成年人追逐功利,或者为了生存,可以选择演艺道路,可以当明星,但他们成名之后都会面临很多难以抵挡的诱惑,更别说一个孩子了。

    如果孩子真的有演艺天分,而且家里有艺术氛围,可以走这条路,但也要踏踏实实地培养。我认识一个孩子,妈妈是音乐制作人,她对音乐也很感兴趣,家里就安排她进行一些专业学习。到三年级的时候,就是半天公立学校、半天专业学校地上课。她并没有过早地去拍广告、参加选秀。

    孩子在成长阶段,应该有相对丰富的环境,让他可以吸纳很多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该学习就学习,该出去玩就出去玩,锻炼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去上电视、当童星。

    锻炼孩子的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是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里,不是生生地与生活分开搞出来的。比如,我会带孩子去买菜,让她认识各种蔬菜,学习做饭。一家人去旅游,我们会让孩子定行程、订酒店。

    人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不用那么着急地冲向终点,“成名要趁早”这种观念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取的。在童年时期,我认为最应该给孩子的是“热爱”。让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什么事情都有好奇心。有些事情不一定会成为今后的职业,但也能兴趣盎然地去做。

童星制造 被消费的童年
追星“小鲜肉”
梦碎造星路
过早摘下果实不见得是好事
林浩:我就是热爱表演
蒋小涵:卸下光环做自己
要不要让孩子当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