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追星“小鲜肉”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 民生周刊 》(

    “可能是对成功的渴望,追求明星般的荣耀,觉得他们的生活很精彩,而自己的生活单调,或者是为了情感上的需要,把‘星’作为知心朋友倾诉心声。”

    马振义始终不明白,区区一张照片咋就能值480万?

    4月26日,《偶像练习生》中角色扮演者范丞丞(演员范冰冰之弟)发布了一组自拍,其中一张他与另一扮演者朱正廷的合照需付费成为专属会员后才可观看。

    一张照片,花60元才能看到原图,竟然有8万人支付,一共480万元,“小鲜肉”们挣钱如此容易。范丞丞所属的乐华公司对此事做出回应称,用户支付的60元并非针对单次图片付费,而是可以享受半年微博V+明星会员专属服务,帮助明星甄选核心粉丝,让这部分最活跃的粉丝群体和明星的关系更为亲密。

    “我看不懂这种社会现象,如果我儿子花钱去看,我接受不了,一定要揍他一顿。现在的孩子思想太不成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振义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小学的老师,时隔半月,他仍愤愤不平。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拒绝观看。有评论说:“就算有钱也不想如此‘破费’,这年头穷人都不配看脸了,明星的脸还真是越来越金贵。” 

    偶像“小鲜肉”

    “你们的偶像是谁?”

    “我的偶像是医生”,“我的偶像是科学家,可以发明机器人”,“我的偶像是警察叔叔,帮助我们抓小偷”……5月16日,北京市通州区西马庄小学三年级课堂上,语文老师的提问引来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回答。

    相比尚处懵懂期的儿童,较他们年长的不少大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喜欢甚至崇拜的青春偶像,很多是“小鲜肉”。

    近些年,因偶像崇拜而造成的悲剧在多地上演:14岁女生在街上为引起青春偶像注意,割腕自杀;16岁女孩因母亲拒绝为其买某男星唱片上吊自杀;17岁中学生因无钱亲眼见到青春偶像,服毒自尽。

    “小鲜肉”近年成为娱乐界、时尚界一个流行的话题。最早是2014年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性明星的称呼,相对女性明星的称呼“小花”而言,“小鲜肉”指年轻、帅气、健硕的男性,年龄在16~30岁之间,经历单纯。

    “有些词让我特别反感,比如‘小鲜肉’,可我没有权利也不能制止这些词。”在汉语盘点2016仪式上,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曾经公开“炮轰”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词语。

    而在现实中,“小鲜肉”有着强大的市场基础,他们的粉丝观影看剧,优先选择的不是内容,而是主演是否为他们的偶像,只要有“小鲜肉”,他们就愿意买单。

    “为什么演技不好又爱炒作的被称为小鲜肉?而演技好且敬业的老艺术家被称为老戏骨?原因就是在于,肉极易腐烂,骨头却很硬实。他们引以为傲的称呼,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们的定位,易腐烂,易变质。除非有演技有实力做冰箱,否则,脑残粉们炙热的目光,只会加速他们的腐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演员不客气地指出。

    “纯粹为了赶时髦”

    “可能是对成功的渴望,追求明星般的荣耀,觉得他们的生活很精彩,而自己的生活单调,或者是为了情感上的需要,把‘星’作为知心朋友倾诉心声。”谈及“追星”原因,14岁的初二学生王家佑分析得头头是道,“还有许多同学纯粹是为了赶时髦,社会上流行什么他就追什么,哪位明星走红他就追哪位。”

    “我并不认可孩子们过分崇拜偶像明星,银屏上的一些选秀节目,选手一夜成名很常见,这会给孩子传达一种错误观点,成功很容易,自己读这么多书作用不大。”北京的学生家长支罡认为。

    每一代人都有偶像,从革命先烈、科技巨匠到现在的歌星、影星、作家……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不可避免的,“追星”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榜样认同和学习。

    支罡认为,孩子们“追星”,家长和学校的积极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自制力也不同,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对偶像的崇拜与自我发展相联系,内化为一种精神激励。

    支罡提醒,偶像是少年儿童探索未来的参照,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塑造和行为倾向,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明星崇拜缺乏了解和尊重,采用各种极端方式干预,反而会酿成一些悲剧。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白玉萍解释说,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研究发现,对明星和英雄的偶像崇拜一般会在14~16岁达到峰值,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对杰出人物的崇拜会随着年龄增长、批判性思维的日臻成熟呈上升趋势,并在20~22岁达到峰值;对父母长辈等身边人物的崇拜,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性增强而要求摆脱对父母情感依附,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偶像vs榜样

    “不影响学习成绩,不要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刚上初中的刘天硕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追星更要学习偶像们的拼搏精神、坚毅性格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把偶像变成自己学习的榜样。”

    “如果孩子喜欢的偶像趋向于影视、体育明星,这反映出孩子平日的接触面较窄,建议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了解他们未知的世界,帮他们打开眼界。”支罡说。

    有专家指出,偶像和榜样在少年儿童心目中有明显的划分,少年儿童选择偶像时最看重其才华横溢和形象好,而选择榜样时最看重其学识渊博和奋斗精神。偶像更具理想性和幻想性的特征,凸显外在吸引力,而榜样更具现实性和精神内涵,彰显内在渗透力。

    对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专家建议,家长不要“堵”,而是要与孩子一起参与,一块交流,畅谈各自的看法,持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在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的过程中整合自我、发展自我。一方面,这是一个亲子沟通的过程;另一方面,逐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正向的道德观,把偶像崇拜打造成孩子人生的课程。

    面对一些偶像剧,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复述剧情中的故事情节,研究剧情中人物的心理、行为变化,分析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去理解人物、正确对待剧情,不盲目模仿,不迷失在剧情之中。

    再如,明星在影片中、舞台上塑造的形象或许让人心仪、赞赏、崇拜,但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犯错误,必须正确看待。分析清楚了,也就不再盲目追星。

    “其实,并不是所有孩子都盲目、过分、疯狂崇拜明星,也有一些孩子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着积极的人生经验,获得成长的正能量。偶像成了孩子的榜样,成了孩子进步的动力,明星的榜样效应有了很好的教育意义。” 支罡说,“让孩子有一个正向的偶像作为励志的坐标去引导他的人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童星制造 被消费的童年
追星“小鲜肉”
梦碎造星路
过早摘下果实不见得是好事
林浩:我就是热爱表演
蒋小涵:卸下光环做自己
要不要让孩子当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