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张明富:返乡创业“带头人”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如今回过来看,张明富回乡创业是一道证明题,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8月9日晚9时许,群山环绕的贵州梦润集团广场正在播放微电影《雁归》,电影讲述了一个村民家庭突遭变故,高中未毕业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经历,台下以重庆游客为主的观众唏嘘不已。

    “电影的原型就是在后面吃夜宵的张总。”不知谁突然冒出一句,观众纷纷把赞赏的目光投向后排的张明富。

    今年55岁的张明富,是贵州遵义汇川区团泽镇大坎村第一书记、贵州梦润集团董事长。他是当地第一个走出大山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人,他曾向两位总理写信建言返乡创业并获回复,他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返乡创业政策的制定出台。

    其回到穷乡僻壤创业拔穷根的曲折经历和故事,远非一部微电影所能体现。

    爬货运火车外出务工

    与今天的交通便捷相比,30年前的贵州遵义交通极其不便。大山深处的大坎村,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出行全靠步行。农耕时代,土地尤为珍贵,而张明富所在的大坎村山多地少,是一个当地能人都弃而远之的穷乡僻壤。

    从记事起,张明富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很艰难。上学后他暗下决心:考上大学,走出穷山沟。

    17岁那年,张明富以优异成绩考上高中。然而,他的大学梦却因家里的一连串不幸破灭:母亲身患重病住院,爷爷干农活意外摔死,奶奶重病缠身过世。办完丧事后,家里一贫如洗,还欠下600元外债。那时他上学一个星期只需要两元生活费和8斤玉米,但家里再也拿不出。就这样,只读了两个月高中的他含泪离开了校园,走上漫漫打工路。

    为了凑钱给母亲治病,他在医院附近的金塘中学找到了漆黑板的工作,一周能赚几十元。为掌握油漆的反应时间和火候,他每两小时起来一次,观察油漆的变化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油漆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相关信息通过电台传递到了交通闭塞的大坎村。张明富听了广播后心潮澎湃,他想去改革开放的“潮头”广东找找机会。

    问题来了,大坎村离广东山高路远。此前,他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区里,还得翻山越岭。怎么去?太想走出去看看的张明富没有多想,带上简单的行囊就出发了。到了火车站,善于学习和琢磨的张明富买了张地图。为了省钱,他没有买火车票,而是选择了爬货运火车。

    “货车不会标从哪儿到哪儿,怎么办,就是看大概方向,看到开往南方的火车就爬。”张明富回忆道。  

    到广东后的第一站是汕头,张明富搞不清楚哪里有工厂,于是一路打听。在此期间,为了生存,只要有活就干。他挖过土、拉过车。

    后来几经周折到了顺德,在一个家具厂当油漆工。这是他的强项,凭着过硬的技术,很快就成了厂里的骨干,工资也从每月1200元增加到3000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相当可观。

    返乡创业

    在外务工那些年,见惯了城市的繁华,而回到村里,仍一如从前那样贫穷。有些孩子还像自己当年一样,上不起学,没有鞋子穿。

    外面的世界在巨变,再过10年、20年,大坎村还是这个样子吗?每次回家,张明富不是别人想象中的衣锦还乡,而是心事重重。他总想着要做点什么,让村里与外面“接上轨”,也发展起来。

    ?1991年,张明富的存折里有了6万元,他觉得是时候回去了。于是,他揣着攒下的6万元回到了村里。想学习沿海地区办家工厂,但这点钱远远不够。于是,他找了些亲戚,希望大家再筹点款子一起干。

    钱没筹到,却等到了“讥讽”。一位老表嫂说,“张明富能够在山沟沟里把工厂建起来,我手掌心煎蛋给他吃。” 

    工厂没有办成,张明富用手里的6万元在遵义市区盘了个门面,做起副食和化妆品批发的小生意。从来没有经过商的张明富,连续亏了17天。善于钻研的张明富买来一些市场营销书籍研读,同时向别人学习经营和搞市场调研。

    他发现关键是要减少流通环节,直接向厂家进货。资金不够怎么办,分期付款。就这样,小门面生意越做越好,利润噌噌往上蹿。到了1998年,张明富已经积攒下了近300万元。在当时农村还在羡慕万元户的时候,张明富已经成了真正的百万富翁。

    也就在那年,张明富又回到家乡,还是办厂。只不过这次他资金充裕,且具备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做批发时,张明富的化妆品生意一直做得不错。于是,他决定在家乡办化妆品厂。办厂前,张明富做过详细调研。90年代了,乡下大姑娘小媳妇却还在用洗衣粉洗头、用肥皂洗脸。“在农村,高档、专业的洗涤与化妆品买不起,低档的又缺货。”于是他花巨资引进生产设备,生产农村需要的中档化妆品,同时确保产品质量。

    几年后,工厂从租用旧厂房发展到了要自建厂房。这一次,张明富把新工厂直接建到了大坎村凉风组。

    ?2015年3月,时任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带领调研组到大坎村梦润集团调研后,他深有感慨地说:许多返乡创业者都是将企业建在城镇,而张明富把企业建在乡村,真正是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最好的示范和典型。 

    ?2003年后,企业发展进入良性轨道,收获多项荣誉,张明富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能人。而那个时候,张明富所在的团泽镇一项支柱产业——鹌鹑养殖正遭遇困境。

    当地农民大规模养殖鹌鹑后却找不到市场,收购价一降再降,养殖户大多亏损严重。这时候,镇里领导想到了“能人”张明富,希望他来牵头,通过“企业+农户”的路子,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路。 

    从市场经济最前沿的地方回来,加上搞批发及办厂多年,张明富深知市场的重要性。他认为仅靠鹌鹑养殖、出售鲜蛋是没出路的,必须搞深加工,产业化。

    ?2005年,张明富用原本准备继续投在化妆品生产上的1000多万元,在大坎村成立贵州梦润鹌鹑公司,建立起贵州省第一个鹌鹑养殖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加工鹌鹑精肉干、糟辣豆豉鹌鹑、香辣鹌鹑、卤鹌鹑蛋等一系列产品,并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极大地提升了产业附加值,让养殖鹌鹑的农户获益。

    给总理写信

    企业步入正轨后,他把眼光投向了大坎村之外的广大农村。

    在外务工及经商多年,张明富到过不少地方的农村,他发现,情况与他所在的农村大同小异。他担任遵义市政协委员后,又特意前往多地调研,发现问题比他想象的还严重。青壮年劳动力离家外出,人才流失严重,土地荒芜,儿童留守,老人空巢……

    “要让农村重焕生机,鼓励返乡创业很有必要。”他认为这个事,必须要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希望加大对返乡创业的支持,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增强农村活力。?

    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信反映。”

    这位18岁外出务工,历经风雨的农民企业家没有多少犹豫。

    2007年2月17日,除夕夜。张明富拿起笔,书写那封他深埋心底、酝酿已久的信:“敬爱的温家宝总理:我是贵州省遵义市的农民张明富,由于家庭贫困,于1980年刚上高中不到两个月就痛苦失学……” 

    ?张明富在信中简短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曾长期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积攒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回到家乡办厂兴业。”他从遵义市农村外出务工基本状况出发,论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信的最后,他向总理提出建议:第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家乡未来新农村建设而打工,做学习型的打工者和回乡创业者;第二,建立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网络,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第三,国务院制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增强他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带动农民群众就近增收致富。 

    信送达了国务院,张明富代表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发出的声音,总理听见了。 

    2007年3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信件上批复:“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予鼓励和支持,张明富同志的建议值得重视。” 

    ?2008年10月12日,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鼓励农民工就近转移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国务院接着出台《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 

    ?2011年6月,张明富又根据大量调研情况,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写信,建议“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农民工群体加强党的政策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党员回农村创业,为村级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不久后,这封信得到李克强的批示肯定。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文件起草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专门邀请张明富参加座谈会听取意见。

    张明富勇于为农民工返乡创业鼓与呼,以及自身创业创新的典型实践,为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赢得声誉,甚至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

    2016年9月,首届中国农民工创业创新高层论坛在大坎村梦润集团所在的汇川区举行。当年12月,张明富被农业部评为“100名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

    带领更多村民返乡创业

    如今回过头来看,张明富回乡创业是一道证明题,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更让张明富欣慰的是,他的行动逐渐感召其他村民,一批村民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大坎村也变得更有活力。

    村民杨秀亮和杨秀生是堂兄弟,此前都在遵义市区,一个开了家建材店,另一个搞电器维修。

    因为长期在遵义,尽管和张明富同在一个村,但很少联系。对张明富的了解主要源于村里的变化。“路通了,村里变漂亮了,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杨秀亮说,此前也有个别村民对张明富有非议,但这些摆在那里,这些村民也从中受益。

    在杨秀亮看来,正是因为张明富在创业方面做出了榜样,改善了村里的面貌,他们两兄弟才决定回乡做点事。4年前,兄弟俩办起了洪生亮生态鸡合作社,搞林下养殖。

    为支持返乡创业,张明富在村里建了梦润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后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将该创业园列为“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

    下一步,杨秀亮兄弟计划通过创业园区把生态鸡推向全国。

走,回乡创业去!
张明富:返乡创业“带头人”
段德峰:北大学子回乡养虾
刘辉:做一个纯粹牧蜂人
王频:重庆乡村养羊记
程功:生活就是为了成功
返乡创业 大潮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