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扶余收获“县改市”红利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 民生周刊 》(

    “这几年的招商工作进展很快,这与‘县改市’不无关系。知名企业的入驻,说明扶余的投资环境改善了很多。”

    扶余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部边缘,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东部。201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重新设立扶余市(县级),原行政区域不变。重新设立的扶余市由吉林省直辖、松原市代管。而它也因此成为1997年国务院暂停撤县改市政策后,少数几个在今年政策解冻之前得以设市成功的案例之一。

    扶余“县改市”成功的当年,《民生周刊》记者就曾探访过这座幸运的城市。当时扶余市政府及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与记者深入沟通“县改市”后当地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设想。

    如今,扶余撤县设市已近5年,当地发展如何?是否符合预期?近日,《民生周刊》记者再次赶赴扶余,寻找答案。

    扩大招商成绩显著

    2013年“县改市”后,扶余的党政干部从“县领导”转身变为“市领导”,一位受访官员曾直言,“县改市”后,相信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会发生很大改观,因为外地企业和客商更乐意将钱投资到一个城市。换句话说,市领导出去招商,要比县领导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记者在扶余市的招商部门经济合作局提供的“2012—2016年市重点项目服务中心工作总结”上看到,过去5年,扶余市通过招商开发、建设各类项目累计实现703个,到位资金累计685亿元,连续5年位居松原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考核首位。

    截至目前,扶余市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到128家,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48家,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入驻商贸及加工企业达到428家,已安排就业近2万人。

    在扶余,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一直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县改市”后,当地领导多次带队,有关部门和项目业主一同参加,组成招商小分队、离岗招商小组,实施精准招商,专程到广州、江浙沪及京津唐地区实地考察、对接交流,大力推介项目。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这几年的招商工作进展很快,这与‘县改市’不无关系。今年,山东鲁花集团5万吨花生油项目正式落地,著名化肥企业史丹利也在扶余投资建厂。知名企业的入驻,说明扶余的投资环境改善了很多。”

    取得了成绩,更需稳固和发展。“十三五”期间,扶余市计划做强机械化肥、电力能源、玻璃建材、农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做优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为主的专业园区,大力引进旅游、物流等第三产业项目。预计5年里累计引进项目不少于300个,其中投资额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0个,投资额在3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0个。

    城市变化获市民肯定

    撤县设市后,扶余优化了城市管网、道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广场、公园、体育场、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一位当地市民告诉记者,“这几年扶余变化很大,现在的扶余已经有了城市的模样。”

    2012年至2016年,扶余市政建设投入资金1.63亿元,完成34条道路建设,新增道路面积46.16万平方米;新铺设彩砖3.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956盏;铺设排水管网2万延长米;新增绿化面积2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4.8%,建成区绿化率提高到30%。

    在总投资9600万元,占地面积21.1476公顷,于2015年建成开放的扶余公园里,记者见到不少市民在饭后选择来这里散步。

    诸多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市民有了获得感,而改善住房条件更是民生所需、民意所盼。

    过去几年,扶余市对市区80万平方米、170栋住宅实施了“暖房子”改造建设;棚户区改造总征收面积20万平方米,2277户居民受益;新建廉租房建设总面积2万平方米,为6345户发放廉租房补贴907.5万元;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从2011年试点,至今共改造2160户,发放由国家及省里提供的补助资金3259万;城乡开发总面积208万平方米,总投资60亿元。

    环境好了,来的人也多了。

    当地旅游业已经开始步入良性轨道,近年来扶余市的旅游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新建续建旅游项目15个,旅游基础不断夯实。过去5年,扶余完成游客接待量205.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18.44亿元,同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与此同时,扶余市还大力扶持农家乐有序发展和高标准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向前迈进,指导村民开展农业采摘、农业观光、野外垂钓、农家餐饮等特色旅游项目,并以此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还开展走进包保村、走访贫困户活动,登记造册,了解致贫原因,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为制定帮扶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如何扎实推进富民惠民工程,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一直是扶余党委、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

    在扶余采访期间,受访群众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这几年,生活质量有不少改善。”

    2016年11月23日,扶余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据《政府工作报告》记载,过去5年,当地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1%和7.9%。2016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人均调增津贴补贴200元,5年累计人均调增1026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连续多年获“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称号。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扶余虽然占据交通和区位优势,但是受限于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口严重外流,年轻人大多离家去外地寻求工作机会。“但是这几年情况不同了,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为市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环境改善了,不少年轻人还选择了返乡创业。”

    一个地方要想留住人,教育和医疗条件一定要跟得上。

    扶余在过去5年里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用于教育事业,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37.4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54所,青少年活动中心、特教中心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臻于完善,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378个,民营中医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吉林省首家数字化门诊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扶余高铁站,记者看到车站里人头攒动。“26分钟到哈尔滨,35分钟到长春,便利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很大方便。”一位回扶余探亲的年轻人告诉记者,“这几年,扶余的变化太大了。”

“县改市”解冻
“县改市”20年后再开闸
扶余收获“县改市”红利
重启“县改市”要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