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我们健康尊严地老去

《民生周刊》记者赵慧 《 民生周刊 》(

    一组数据对比令人惊讶:在中国中风患者独立生活指数不到40%,在美国这一指数则高于80%,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两国公众对康复的理解不同。

    多数国人认为,中风患者出院后应回家静养,请个保姆或家人照顾起居,平时抬抬胳膊、抬抬腿,每天坚持走走路,若严重到瘫痪在床也只能听天由命。

    而在欧美一些国家,康复是与医院紧密衔接的诊疗环节,医生会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专业康复治疗,利用术后3到6个月的康复黄金期,最大程度恢复受损的身体机能。

    这是被动静养与主动康复的区别。后者发展出了多种康复疗法,体现在社会层面,是通过不同支付方式确保医疗、康复、养老全过程畅通。

    采访秦皇岛泰盛健瑞仕国际康复中心时,一组人性化的康复辅具令我叹服:为手抖患者设计的增重餐具,为不能正常弯腰患者设计的穿衣辅助器和长手柄鞋拔,中风后单侧失能者只需借助穿袜器、取物夹等3件辅具,就能独自穿脱袜子。

    所有设计的目的:即便不能完全恢复,也要让患者有尊严地独立自主生活。这让我思考什么叫做老有所依,真正的依靠恐怕不是他人的照料,不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而应来自患者自身所能,以及医院、社区、家庭、机构、城市各环节尽其职责的保障。

    老龄化汹涌而至,富起来的中国人需要更可靠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当前,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多地大举布局生命健康产业,如何破解其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打通医疗、康复、养老的全链条,必须尽快破题。

    父辈已老,我们也终将老去,期待每个人都能够健康、尊严地老去。

让我们健康尊严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