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高考改革任重道远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 民生周刊 》(

    十八大后的这次高考改革,不仅是一次考试招生制度的系统性改革,也将成为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助推器。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和热切期盼。

    十八大以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发布,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有评论指出,高考改革任重道远,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为改革提供了施工路线图,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只有扎实稳妥地组织实施,才能最终把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新航程开启

    2014年9月,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后,又在历时两年的系统调研和广集民意基础上,经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政治局审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启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航程。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和成败所系。高考改革是关系千百万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高利害改革,是涉及诸多环节和参与者、存在安全隐患的高风险改革,是需要平衡公平与选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考生与学校等诸多关系的高难度改革。不仅需要攻坚克难的胆识,冲破各种阻力,积极而坚定地推进改革,更需要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多谋善断的智慧,审慎而稳健地设计实施路径和策略。

    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实施意见》既进行了顶层的制度设计,又规定了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改革步骤。《实施意见》颁布以来,高考改革按照既定部署,在多个层面和领域有序开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颁布了本地区改革方案,在此期间,教育部发布了减少奖励性加分、完善扶持性加分,自主招生学校在高考后测试招生等文件,连续增加“985”和“211”高校在连片贫困地区的招生名额,发布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等文件,部分省、市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建立和完善教育综合评价制度进行探索。高考改革正在朝着“打破坚冰,开通航道”的方向前进,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业内人士认为,十八大后的这次高考改革涉及范围之广、改革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是一次考试招生制度的系统性改革,也将成为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助推器。

    成绩显著

    高考自1977年恢复以来,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通道。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在2009年达到2145万人,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然而,“文理分科”“一考定终身”等规定影响一些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日益显现。

    《实施意见》的印发,勾勒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清晰轮廓。随后,上海、浙江两地率先试水高考综合改革:高考不分文理科,英语“一年两次考试,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考试首次打破“一考定终身”,彰显了此轮高考改革“啃硬骨头”的决心。英语“一年两考”,有助于扭转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思路,回归学习的本质。“文理不分科”将培养更多综合型学生,储备跨学科、具备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新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2015年,按照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的原则,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全面展开、有序推进。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比2014年下降1个百分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得以提高,定向录取贫困地区农村学生7.5万名,比2014年增长10.5%。

    不仅如此,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31个省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自主招生调整为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通过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到招生计划数的50%。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其余29个省份也陆续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此外,2016年,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继续提高,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工作将实现民族自治县全覆盖,比2015年增加1万人。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此前表示,高考改革给考生带来诸多利好。一、力破“一考定终身”。几乎所有的高考改革都打破了旧时的文理分科,采用“3+3”模式。二、力破“唯分数论”。高考改革方案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将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三、力缩“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差距”。为了缩小入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高考改革后,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已经在实施的专项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均已初见成效。四、力除“加分造假、违规招生乱象”。高考改革方案给加分做“减法”,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

    有评论指出,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十八大后的高考改革意义重大。

    深入推进

    高考改革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它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实现理想的精神支柱,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内容。

    恢复高考40年来,虽然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这些问题既有反映在法理依据、价值取向、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理论问题,也有表现在考试、评价、招录等各个环节的实践问题;既有反映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问题,也有表现在中观层面的招生考试分离、大学招生自主和微观层面的学生异地考试与多次选择等问题;既有“应试教育”屡禁不止、中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等老问题,也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早在1000多年前,唐人沈既济在论人才选举制度时便指出:“物盈则亏,法久终弊。”为了建设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考试制度,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我国的高考改革是在制度规定范围之下,以政策为导向来推进的。按照《实施意见》的时间表,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实现改革总体目标。

    有评论指出,在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由于应试教育惯性作用,一些地方、学校和社会机构习惯于用应试教育的办法,应对新高考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出现了新的应试教育苗头。如:有些学校按照考试时间,安排教学计划,出现教学碎片化现象。有些校外社会机构按应试和录取机会,辅导学生选课、选专业为应试做准备。这些事实虽然并非普遍现象,但却是改革的阻力,可能影响改革的正确走向,更说明了这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有业内人士指出,改革需要形成倒逼机制,发挥联动效应。从上海、浙江改革试点的实践可以看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产生促进和倒逼的作用。例如:高中学生和高校在选考科目上的双向选择,实际上形成了倒逼机制,使早就提倡而难以落实的小班制、走班制、选课制成为普遍推行的教学形式,并进而为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创造条件。高等学校推行专业大类招生,对于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结构调整乃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将产生推进作用。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办法的实施,也促进了职业学校能够招收合适的学生,培养适应职业需求的人才。专业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促进政府治理体系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这种改革的倒逼机制也同样表现在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教与学的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所引发的深刻变革。因此,倒逼机制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对改革所产生的惯性阻力的有效动力。

    不仅如此,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引导地方和基层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去克服困难,保证改革的目标真正如期实现。要使改革的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把各种形式的偏离改革方向的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国家顶层制度设计为改革提供了施工蓝图,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需要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先易后难,逐步到位;因地制宜,同中有异”的路径,扎实稳妥地组织实施,才能最终把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高考,改变了我命运
我的高考1978
温故1977
一个农民子弟跨过独木桥后
1985:高考标准化改革启幕
扩招:让更多人有了上大学机会
大学扩招储备巨量人才
贵州女孩的别样高考路
高校自主招生试验田
高考改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