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小胖墩为什么越来越多?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 民生周刊 》(

    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补充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一些企业也抓住这种心理,向家长推出各种益智或者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以前总担心他营养不够,变花样给他做吃的,现在想着怎么帮他减肥。”张欣最近很烦恼,她的儿子刚满10岁,体重已过百了,比同龄的孩子胖很多。今年,张欣给儿子制订了一个减肥计划,几个月下来却收效甚微。张欣无可奈何,“没办法,我不给他吃,他就闹。”更让她担心的是,儿子越来越不爱动,爬层楼梯都要喘好一会儿气。

    跟张欣一样发愁的家长并不少。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指出,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小胖墩激增

    每次跟家里通电话,奶奶都会向吴青报告孙子吃了多少东西。“我儿子才5岁,饭量比我都大。”吴青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她跟丈夫在北京工作,孩子由爷爷奶奶在湖南老家抚养。在她看来,自己在外赚钱,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孩子吃得好这一点是应该的。不过,奶奶在一日三餐之外,零食也让他随便吃。

    “胃口好,身体棒。”这个观念扎根在很多人心中,吴青也一直认为孩子能吃是好事,在视频中,她发现儿子越来越胖了,有些担忧。但奶奶不以为意,“家里这边比他胖的多着呢。”

    “看到孩子胖乎乎的,就认为孩子是健康的,尤其是男孩子,希望他胖一点、壮一点,这种体形认知对儿童肥胖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说,“出现肥胖首先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的需要。对于生长中的孩子来说,要保障能量的摄入比能量的消耗多,保证体格的发育,但过度也不行。”

    他指出,肥胖是一种疾病,对儿童的健康会带来危害,影响体格的正常发育,给呼吸、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带来危害。肥胖也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另外,“胖墩儿”往往成为被人取笑欺负的对象,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

    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主任李辉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肥胖可能从婴儿期延续到儿童期,再延续到成年期,很多孩子性发育提前,或者性早熟,跟营养过度、体重过大、超重肥胖有关。

    马冠生发现,1985年至今,前20年城市孩子超重肥胖增长比较快,近10年农村地区孩子已经出现肥胖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他分析,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近20年肥胖率增长迅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基因不会发生变化,主要还是整个生活方式、环境发生了变化,包括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减少、看屏幕时间延长等。

    中国的膳食模式在1985年后变化很快,谷类食物消费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百分比明显增加。近些年来,儿童光顾快餐店的机会也增多了。“我做过一个调查,1998年城市孩子平均每星期光顾西餐店的比例是2.7%,到2008年已经上升到15%以上了,含糖饮料的消费也明显增加。”马冠生说。

    家长的误区

    张欣的烦恼其实是这两年才有的,她的儿子从小长得比同龄的孩子快,个子高,块头大,在小区里很招人喜爱。别人的赞赏让她加大了喂养力度,孩子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李辉发现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误区。“有的家长觉得孩子越大越好,长得越快越好,其实不是,要符合生长发育规律,长得太快太大也不好。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吃得越多越好,或者只要吃了鱼、肉、蛋这些蛋白质含量高的东西就好,其实首先要有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吃了主食再吃副食。”

    “赶紧给孩子补钙,错过年龄就长不高啦!”“我家宝宝最近有些厌食,要不要补点锌呢?”在一个“80后妈妈”群里,经常出现这些信息,成员分享最多的链接便是功能性食品或保健食品的购买页面。

    不少家长在给孩子补充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一些企业也抓住这种心理,向家长推出各种益智或者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一般情况下,吃功能性食品是没有必要的。正常的饮食就能维持孩子的健康,只有一些孩子,由于存在问题,需要一些营养干预,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摄入功能性食品。微量元素这些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要适量,家长不应该自己盲目地补充。”李辉说。

    她指出,正常情况下,各种营养素应该从食物中获取。有些营养素之间会相互干扰,这个摄入多了那个就少了。而且不同孩子的状况不一样,不能看别人家的孩子吃什么就给自己孩子吃什么。

    在她看来,孩子的营养状况好了,免疫力就会提高,脑发育也就好了。但孩子的智力不是吃出来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孩子不能光喂不管,还需要教育。现在很多家长回家就抱着手机,不管孩子,这是最大的问题。“一些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说话,你不跟他交流,不理他,跟他在一起的时候玩手机,孩子能会说话吗?运动方面,你不出去活动,孩子能出去活动吗?要让孩子发育得好,你就得教他,这叫环境刺激。”

    李辉强调,“孩子养得好不好,主要责任在于家长,养育水平决定了孩子长得怎么样。家长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跟孩子一起成长

    家人劝吴青生二胎,但她还是打算迟两年再要。“我们还没准备好就有了老大,要不是有老人帮着带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她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啥时候才学得会呢?自己还是个孩子,就要照顾宝宝。”孩子出生后,吴青的QQ签名一度是这句话。

    80后、90后一代陆续成为父母后,大多数面临不会带孩子的尴尬。“天价”月嫂、育儿嫂等在近年兴起,瞄准的便是这一批年轻父母。

    “这些年轻的父母自己还是个大孩子,很多知识是欠缺的,要想养育好孩子就得学很多东西,和孩子一起成长。”李辉说。

    但她也认为,这一代家长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大多数受过一定的教育,文化程度较高,有能力接受科学的育儿知识。

    马冠生希望能将“食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家都来学习营养的知识和技能,家长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购买制作食物的时候让孩子参与,让他们了解基本的食物知识及搭配。

    “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知识、营养知识并不难,家长要多学习。只是现在网络上各种信息太多,要学会辨别,科学地分析,不能什么信息都接受。”李辉说。

    她建议家长定期检测孩子生长发育的基本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及三岁以下孩子的头围。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指标能反映很多生长发育的信息。

    她进一步解释,体重是反映近期和远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是最基本的生存指标。身高是反映身体的线性生长的指标,跟长期的营养状况和健康状况有关,如果长期的营养不良,或有潜在的疾病都会干扰身高的增长。通过头围可以大致了解孩子脑的发育,头围过小、增长过慢、头围过大都可能有些问题存在,所以三岁前要定期检测孩子头围的变化。大一点的孩子还要看身高和体重的关系,也就是BMI(身体质量指数),营养不良或者超重肥胖由这个指标来判断。

    测量之后,要将结果跟正常标准去比较,看看孩子生长的水平处于正常人群中的什么位置。还要通过两次的测量看他增长的速度,如果生长曲线变平了,或者下降了,就可能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者有潜在的疾病在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可以尽早找相关医院去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如果生长曲线在一段时间内快速上升,就要注意有没有超重或者肥胖的趋势。

    李辉所在的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室制定了0至18岁男童、女童身高、体重百分位曲线图,可以作为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参考标准。在这个百分位曲线图中,排在第50百分位的就是一个平均水平,正常范围是在3到97之间。

    “养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实践的过程,需要家长用心去做。”李辉说。

    (本文张欣、吴青为化名)

让我们学习怎样当家长
陪儿女一起长大
小胖墩为什么越来越多?
给孩子一堵自由挥洒的白墙
“输”在起跑线上又怎样?
早教,赞成还是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