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 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 李中斌 郑小丹 王倩 《 民生周刊 》(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和谐社会的构建依赖于和谐社区的构建。因此,做好社区治理是做好社会治理的关键。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凹凸期,社会利益诉求渐趋差异性,呈现出多样化,传统的刚性社会管理模式已经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社会管理创新应运而生。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认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说明,从刚性的社会管理向柔性的社会治理逐步过渡,强调通过互动、调和来整合社会资源。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和谐社会的构建依赖于和谐社区的构建。因此,做好社区治理是做好社会治理的关键。而社区工作者是进行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社会人才队伍作为人才支撑,优化社区人才队伍符合国情和时代的要求,也可以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民政工作报告》,截至2014年12月底,社区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达85.3万,其中,具有助理社工师以上职业资格的达1.3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达29.3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2.8万个,注册社区志愿人数达22.9万,累计志愿服务时间2381万小时。由此看出,社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社区服务这一队伍,可以说社区人才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从建设模式来看,有一些城市已经形成自己的特点,有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北京市的广泛吸收人才、宁波市的重视培训与考核,这对摸索中的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来说都是很好的经验。

    北京市社区人才建设的宗旨是广泛吸收优秀人才。一方面,政府通过实行公开招聘、居委会成员直选、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工作、鼓励优秀企业人才到社区工作等方式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社区;另一方面,针对社区人才结构进行多方面改变,做到优化社区人才年龄结构、提高社区人才知识水平、综合管理素质和职业化水平。

    深圳市社区人才建设的关键是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就业。2007年,深圳市被列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城市,出台“1+7”文件,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大学生到社区服务,如通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大学应届生可以直接落户深圳、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本科毕业生薪酬不低等。

    宁波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是重视培训与考核。一方面,宁波市建立了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工培训体系,健全培训机制,从教育上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宁波市不断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并形成组织评议与群众评议的考核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予以解聘,从而强化社区工作职责。

    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性别方面。社区工作者中虽然男女配置比例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女性还是多于男性,有些社区甚至没有男性社区工作者,不利于社区理性治理,同时不利于社区中一些体力活的有效完成;学历方面,大部分社区工作者是大专及以下学历,而本科及以上社区人才比例偏低,尤其缺乏硕士、海外留学等高素质人才,不利于社区工作多样化发展。二是年龄方面。社区工作者以中年为主,30岁以下的社区工作者所占比例低,缺乏新鲜血液,不利于社区工作创新。三是专业素养方面。大多数社区工作者未受过专业教育,真正学习社会专业毕业的人才少之又少,对于社区工作的规范性进行形成了阻碍。总之,当前社区人才队伍总体上还存在男女比例不协调、学历偏低、年龄较大、专业素养较低的问题,从而造成社区工作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发展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社区人才待遇低、稳定性差。当前社区人才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社区工作者薪酬不一致,但同一现象是社区人才薪酬待遇低,缺乏相应社会保障,大部分社会工作者的薪金仅为2000元左右,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以北京市海淀睿搏社会工作事务所为例,自2011年至2014年,政府拨付给机构的业务支持资金,从每个社工岗位年度补贴3万元(含工资、社保),增长到了5万元,增长幅度平均为每年人均1万元,这虽然说明政府对社工队伍的支持力度在逐年提高,但也说明了政府扶持是有限的,每年5万元的薪酬在北京根本难以立足,如果选择了这个工作,则说明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这就造成了人才流失现象。待遇不高、福利不好,不仅难以吸引广大年轻工作者,同时也难以留住在岗工作人员,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跳槽是常见的现象,甚至对于有些大学毕业生来说,社区工作只是一个跳板,因为社区服务满两年可以获得公务员考试中某些针对性岗位的优先选择权。但这却造成社区人才队伍稳定性差,不利于社区工作可持续开展。

    社区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还应该具备较硬的专业素质,能对社区各类工作进行专业化处理。但是从目前人才队伍素质来看,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只学过一般的社区管理知识,只适用于社区日常管理工作,但却很缺乏通过系统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很多社区管理者仅仅通过街道或社区举办的培训班来学习社区管理知识,却无法满足社区发展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大部分社会管理者未获得职称资格,中、高级人才极度匮乏,社区管理者因忙于社区日常工作,知识更新慢,虽然有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但却缺乏专业社区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不能满足新型社区工作的需求。

    社区人才的社会认同度较低。社区工作者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幸福的社区非常重要。但是,从现状来看,由于国家法律对社区工作者的身份确认、资格认定等问题正处于探索或初始阶段,再加上社区工作宣传不到位,社区居民无法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社区社会工作,使得当前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作用认知程度低、不重视,对社区工作者的地位不尊重、不认可。他们甚至认为社区工作仅限于居委会“大妈”的工作,都是简单的体力活,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含量。

    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完善社区人才保障制度。要优化社区人才队伍,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社区人才保障制度,从薪酬、激励、晋升等方面吸引并留住优秀社区人才。第一,要提升社区服务者薪酬待遇。国家应发布相关文件对社区人才的最低基本薪酬统一规定,各地方政府再结合地方财政情况制定社区人才薪酬体系,对社区人才薪酬进行统一管理,并根据职务职称、工作年限等因素设定合理的薪酬水平。第二,要强化激励机制。对优秀的社会人才不仅给予一定物质激励,还可以通过职位晋升、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精神激励,从而提高社区人才工作积极性。第三,要建立健全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参考五险一金机制,吸引更多人加入社区人才队伍。第四,做好社区人才建设的长期规划,为社区人才提供职业晋升通道,能与社区服务者一起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让社区服务者看到职业发展空间。

    提升社区人才的社会地位。应大力强调社区工作的重要性,提升社区工作者在群众心中的地位。第一,通过报纸、电视、社区会议、社区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扬社会工作者的重要性。通过典型先进事例让群众认识到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的贡献,提高群众对社区工作者的认知程度,增强群众对社区工作者的认同感。第二,提高社区人才准入机制,实行社区服务量化考核机制。推行“星级社工”评级制度,将社区工作者的聘任、选拔晋升、考核等内容予以公示,同时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让优秀社区工作者留下来,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让群众意识到要做一名优秀的社区服务者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社区工作者要积极融入社区群众,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如筑造留守儿童温馨家园、帮助扶持残障人员等,让群众看到社区工作者的业绩,同时要形成居民社工共同治理社区的理念,让群众在日常接触中,体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理解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性质,从而提升社区工作者在群众心中的社会地位。

    优化社区人才素质。第一,社区人才需要加强学习研究,不断强化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开拓创新。第二,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识,熟悉掌握和正确运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加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为依法治理社区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到严格依法办事,特别是对社区居民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更要依法依规提供处理意见,认真协调,妥善解决。第三,需要联系实际,探讨大背景,研究新课题,并围绕中心任务及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逐步建立健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使党和国家在社区的政策法规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

    完善社区人才职业道德建设。第一,通过积极地对社区人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培训,提升社区人才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第二,引导社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社区工作观,具有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意识,遵循助人为乐的价值理念,做到扎根基层,求真务实,并结合社区特点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式。第三,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服务中,不应该有领导姿态,要积极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形成共同治理的理念,善于倾听居民的心声,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推诿,做到及时处理,遇到矛盾不逃避,与群众积极沟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第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输到社区人才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聘用、职位晋升、考核奖惩等全过程,从而强化社区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