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精神卫生防治的金华样本

□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 民生周刊 》(

    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接待的患者有着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检验着一所医院在精神卫生防控和医治方面的水平,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地区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智障儿医院认父

    2010年,已经育有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的韩向霖,从福建来到浙江金华,不幸的是,和妻子一样,除了最小的女儿,另外两个孩子智力发育都不好。到金华后,韩向霖租住在环城西路旁的鲍塘村,并在附近一家废品站打工,双胞胎女儿则送去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儿子则跟着妻子一起靠捡废品补贴家用。

    2011年9月6日,午饭后,妻子带着儿子出门捡拾废品,直到天黑都没有回家,韩向霖打着手电筒跑遍了鲍塘、洪源、火车站等母子俩可能去的地方,但寻找一夜未果。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韩向霖跑过很多地方,也贴过寻人启事,报过警,还找过媒体帮忙,可惜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妻儿的信息。不过,韩向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让韩向霖想象不到的是,这几年间已经失踪的儿子韩跃腾在另一个地方茁壮成长,那里的人们称这个孩子为“小鬼”。2011年9月7日下午4时,金华市婺城公安分局新狮派出所接到市民报警,称在新狮街道杨家村附近发现一个走失的男孩。民警遂赶到现场,因男孩对自己姓名、年龄、家庭情况及住址均无法回答,当天,民警将该男孩送到承担救助“三无”精神病人的金华市第二医院。

    因为不知道姓名,大家都叫他“小鬼”。“小鬼”刚来到病房时,又脏又黑,护士们给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剪了头发,因为个子小,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竟有16岁。“小鬼”在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病房住了下来。开始时“小鬼”基本不讲话,卫生习惯很差,有时候还会朝病友动手。

    医生给他安排了适度的药物治疗和一些行为训练。渐渐地,“小鬼”的冲动行为消失,卫生习惯和语言能力也逐渐改善。他已经可以讲“吃饭”、“吃药”、“睡觉”等许多日常用语,至少医生护士给的指令和嘱咐,他基本都能听懂。不过,姓名、住址还是问不出来。“小鬼”在病房里的人缘极好。因他年轻力壮,护士常常安排他帮忙照顾身边的病人,跟他接触过的病人都很喜欢他,而他似乎也习惯了待在这里。

    失踪4年,一直找不到妻儿的线索,韩向霖几乎快要放弃一家人团聚的希望。不过,冥冥之中,奇迹正在悄然发生。

    2014年底,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收治了一名中年男子谷春育。谷住院后,碰到一件让他很诧异的事——“小鬼”对他很亲近,想不起这小伙子是谁,却觉得眼熟。2015年1月8日,谷春育因腿疼去其他医院检查,回医院后突然发觉“小鬼”有点像他家租客走失的儿子。医生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打电话联系谷春育的家人。不久,谷春育的弟弟开车带着韩向霖来到了病房。见到韩向霖的那一刻,“小鬼”冲过去咧着嘴大喊:“爸爸!”有感于儿子失而复回,韩向霖的眼泪夺眶而出。

    金华市第二医院开展流浪精神病人救治工作由来已久,尤其是2006年金华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市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后,从派出所、120等渠道送来的流浪、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愈来愈多,为妥善处理这类精神病人的治疗管理问题,该院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站等部门,切实承担起医疗和救治工作。2015年共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400人次,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21人次。虽然在收治过程中存在医务人员风险高、病人出院难等问题,但医务人员始终承担着这份社会责任,为平安金华建设作出了贡献。

    古稀老人医院还钱

    2015年8月17日上午,79岁的老人章剑波从义乌赶到金华市第二医院,他要找一名琚医生。章剑波称,在19年前,该院的琚医生帮他儿子看过病,还垫付了1700元医药费。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他打算来医院“报恩”。

    章剑波是义乌人,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已30多年。当年家庭贫困,章剑波带着儿子四处求医,找到了金华市第二医院。因章剑波家庭困难,医生帮忙支付了一部分医药费,章剑波记得当时给医生写了一张欠条,就带着儿子离开了。

    转眼已经19年过去了,章剑波儿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可这笔没有还上的欠款却一直记在他的心里。章剑波觉得这个恩情不能忘,他找到医院表示一定要当面将钱交给琚医生。

    其实,章剑波带着儿子到很多地方看过病,可他觉得,金华市第二医院的医生比较好,很会为病人考虑。精神疾病属长期慢性病,不容易根治,需要长期服药。在这里看病医药费最省,效果也好。

    见到琚医生,章剑波激动地上前握手。他还记得就是这个琚医生当年给他儿子看的病。

    医生琚以恕如今已退休,20年前,他是金华市第二医院精神科的主任。听说章剑波要还他钱,琚医生连连摆手说:“这么多年过去,那张欠条早已不在了,这个钱我也不会收的。”

    琚医生说,1700元在当年也不是个小数目,当时医生每个月的工资没多少钱,他已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垫上这笔费用的。

    据了解,琚医生的经济条件很一般,琚医生本人多年前就患有糖尿病,身体也不是很好。可他觉得,对医生来说,帮助病人是分内事儿。

    金华市第二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民生周刊》记者说,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在那个年代,病房医生有什么好吃的都会往病人嘴里塞,给病人垫付医药费也是常有的事。

    精神卫生领域龙头

    近些年来,关于金华市第二医院救助流浪精神病患者、帮助家庭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等新闻屡见报端,部分事件成为金华市舆论的焦点,让外界惊讶的是,金华市第二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却平淡无奇地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金华市第二医院是一家以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为特色的三级乙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创建于1958年,主要承担全市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科研、教学、司法鉴定和社区精神病防治任务。2001年开设金华市老年保健护理院(即老年科),“以老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代子女尽孝心,为社会献爱心”是其服务宗旨。全院核定床位500张,实际开放床位700张。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华市第二医院院长张载福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

    据不完全估计,我国有1.7亿人患有各类精神疾病,其中重症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根据2001年浙江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浙江省15岁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7.3%,重性精神病为1%。加强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已成为当前金华市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作为金华市精神卫生专业的龙头,金华市第二医院在心理卫生普及、心理健康促进、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张载福表示,金华市第二医院服务的门诊和住院病人人次每年以15%~20%幅度递增,2012年门诊诊疗9.8万人次,住院病人3047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686项目”落地金华,金华市第二医院负责开展该项目工作。“686项目”全称为“中央补助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国家于2004年启动该项目,因初次启动资金为686万元,故简称为“686”项目。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是挽救众多不幸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件好事。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开发区于2011年成为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新增项目点,2012年新增了东阳市、永康市、义乌市。为开展好“686”项目,金华市卫生局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办和技术指导组。项目办挂靠在金华市第二医院,该院专门设立了公共卫生科,专人负责牵头开展该项目工作,按国家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组织对各项目点项目管理员、精神科专业医师、护士、社区个案管理员、数据管理员、民警和村居干部的培训,以规范重型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提高相关人员评估病人危险性行为水平和追踪随访重点病人的能力。

    《民生周刊》记者还注意到,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2011年金外老师谋杀学生等各类大小危机事件中,都有金华市第二医院医务工作者的身影。每逢重特大事件,该院都会积极派出心理专家参加心理救援,开展危机干预工作。为受灾人员早日走出灾难阴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

    金华市第二医院院长张载福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些年来该院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上世纪90年代末,金华市第二医院一直负债经营,设备不够先进,B超都不是彩色的,基础设施更是寒酸,有时候连药品都进不来,职工的收入水平很低。到了“十二五”时期,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加上自身的努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如今的金华市第二医院已成为浙江省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领域的龙头,正以蓬勃的姿态在精神卫生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

    (文中韩向霖、韩跃腾、谷春育、章剑波均为化名)

专科医院尝试养老服务
精神卫生防治的金华样本
医养结合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