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京津冀迎来“绿色时代”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 民生周刊 》(

    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明确要集中力量先行启动、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要力争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2015年12月30日,由国家发改委和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中提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这意味着京津冀地区在2020年便可初步摆脱雾霾的困扰,迎来“绿色时代”。

    《规划》中明确了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六大重点任务、生态保护五大区域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当天就此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明确要集中力量先行启动、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要力争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为生态环境划红线

    《规划》中指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这些问题是当前及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规划》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区域力争超额完成国家确定的大气、水、土壤防治目标;到2020年,区域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等。

    《规划》首次规定了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红线,给出了具体的浓度限值,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将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控制在64微克/立方米左右。据监测,2014年,长三角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地区42微克/立方米。这也意味着,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水平将达到当前长三角地区的水平,雾霾污染大幅下降。

    《规划》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包括:建设区域生态屏障,着力保障区域水安全,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改善土壤和农村环境,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以及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划》突出了协同发展主线,提出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突出了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约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消耗上限;突出了重点工程带动,提出实施国土生态整治、清洁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

    设资源消耗上限

    据统计,2014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11.3%,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省高达88.6%。

    为了遏制煤炭的消耗,实现PM2.5年均浓度控制的目标,《规划》不仅规定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保的红线,还设定了资源消耗的上限。《规划》要求,2015年至2020年,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煤炭消费总量继续实现负增长。在限制煤炭消费量的同时,《规划》还强调了加快清洁能源的发展,规定2017年年底前,京津唐电网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占电力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北京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10%以下。

    专家指出,强化源头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是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规划》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天津与河北合理承接北京市疏解的相关商贸服务业与制造业功能,产业转移过程中严格限制在生态脆弱或环境敏感地区建设“两高”行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京津冀限制、禁止、淘汰类项目目录,并适时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和压缩过剩产能。提高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倒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规划》的目标,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地区基本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以及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北京市重点压缩水泥产能,控制炼油规模;天津市重点控制钢铁、水泥(熟料)产能;河北省重点淘汰10万千瓦以下非热电联产燃煤机组、水泥、平板玻璃等。

    环保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彭应登指出,对北京和天津来说,未来的重点是提高减排力度;由于钢铁等重工业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北的产业结构转型相对困难,这也倒逼其迎头赶上。

    坚持“一盘棋”的思想

    京津冀要想实现《规划》,只有坚持“一盘棋”的思想,才能破解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巡视员赵鹏高在接受采访时说:“生态建设一体化,需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考虑区域的差异性和功能性,明确不同生态空间单元的功能,按照区域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的需要总体谋划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指出,从措施来看,要统一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标准,通过规划、标准和评估等方面的统一,来实现京津冀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等;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区域环保联动机制;在法律方面,要推动“京津冀区域污染防治条例”的制定和落实,实施联合执法、共同监测等措施。同时他也表示,由于京津冀三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管理水平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实现该规划目标,三省市要共同担负起各自责任。

    除了一体化之外,体制机制创新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有关负责人说,《规划》突出了重点工程带动,提出实施国土生态整治、清洁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点工程。还加强了环保制度的创新,如提出要建立跨区域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结合当前改革形势,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

    农经司副司长方言指出,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方向是建立区域间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搭建区域生态协商平台建立市场化补偿模式。此外,要通过监测系统建设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让生态环境任务一步步落到实处。

京津冀迎来“绿色时代”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
“医教结合”助力脑瘫儿童康复
众舍空间:联动社交圈
P2P新规促行业良性洗牌
革命老区脱贫借力“互联网+”
《反家暴法》打通干预“家事”渠道
计生法修改缘何删除“禁止代孕”?
报告显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