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师徒断义 谁之过?

《 民生周刊 》(

    近日,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家洲在网上公开发出《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某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称学生郝某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学界前辈无端嘲讽,有鉴于此,他宣布与郝某断绝师生关系。郝某则发文反击,称自己的名誉受损。

    随着时间的推移,郝某先是发表声明:“(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内部空间、私人空间。我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随后,他又公开向涉事的几名专家学者道歉。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到底是老师不该拿学生“私人空间”的评论说事,还是学生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内,都要尊师重道?你怎么看?

    断绝师生关系是导师的自由,但是,将断绝师生关系的决定公之于众,则值得商榷。这种公开,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地扩散导师的态度,但是也必然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他是一个被导师公开拒绝的学生。

    ——信息时报

    孙家洲的公开信发出后,学生认错了,道歉了,也删除了“狂言”,学术界也应容得下学生犯错。毕竟,郝相赫虽然可以根据学校规定更换导师,但一个被公开“逐出师门”的学生谁敢要?即使有导师不得不收下,别说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了,能否顺利毕业都是未知数。从这个方面来说,教授该给弟子一个改正的机会。

    ——郑州晚报

    朋友圈乃是属于私域的范畴,但导师却通过公开信的方式,与其断绝师生关系。假如这种逻辑行得通,它无疑在昭示着一种严重的社会伦理逻辑,即个人必须要为自己在私域内所说的话和行为承担责任,这在一个公民意识日渐觉醒的社会当中,谁能说这是合理的呢?把私域冲突公开化,无疑会让个人的自由空间日渐逼仄。

    ——新快报

    网友观点

    @紫莹东来:学生不像学生!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教育的明灯在哪里?

    @恣睢肆意:导师没气量,俨然帝王思想,培养学术奴才是大学使命?

    @金色稻田:小辈确实狂狷了些,但谁没年少轻狂过呢。大师、大家,就别太小家子气,多点包容!

    @金豆2000:开始我以为这个教授太小气,可是看了那学生的言论截图后,还真是觉得这个学生太过分了,把你求学的学校、系,都归类为垃圾,那系里的教师岂不是全都是垃圾了?那他还在这个垃圾圈里混什么,学什么?20几岁的成年人了,怎么说话就那么刻薄呢?起码的尊重都不懂吗?

    @福州毛毛兔:皇帝的新衣摸不得,师道尊严,学生敢议论老师斩立决!

    @浙江风过耳:如此教授,无非是害怕得罪圈内之人,却以牺牲学生为代价,人品可疑。

    @ShuaidebudeliaoMan:学者就应该有自己的气节,你有评论自由,我有停止与你交流的自由。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普通的师生关系,前者更强调一种思想的传承。

    @The_Batman2014:收学生本来就是导师的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i_tarski:说实话,我能理解这个导师,一个人总是在朋友圈讽刺这个人,又抨击那个人的,戾气太重,不适合做历史这种需要严谨、静得下心来去研究的学问。

    @贺兰晓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为第一,就是师父首先教育学生必须学会做人的道理。

    @水果从不买:如果言之有据,比如对某位学者不佩服,拿出了对于人家理论的不同看法和证据,这就不属于谩骂;这位硕士新生的问题是,贬低了其他学者,却又没有拿出自己的东西来,这就有点属于强行秀优越了。

    @小程程:我觉得这件事的最大讨论点,应该是微信的朋友圈的性质界定。如果朋友圈是真正的私人空间,那学生即便骂了长辈,也只是小问题。可老师把事情公开化了,把矛盾激化了,这有些欠妥。

    @二郎山的脊梁:在我看来,双方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作为青年学子,不应如此狂妄轻浮;作为导师,不应如此轻率感性。希望有一个好的结局,也希望双方好自为之!

    (以上观点来自民生网)

师徒断义 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