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正厅级巡视员廖新波:

外资独资医院难解“看病难”

□本刊记者 王 丽 《 民生周刊 》(

    8月27日,外资独资办医迎来拐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和海南7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与此同时,开办外资独资医院的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也就是说,一旦省级卫生部门审批通过,下一环节,由省级商务部门依据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进行外资独资医院设立的审批工作。

    外资独资办医院肇始于2010年国务院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根据意见,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可进行试点。

    不过,这一提议一直没有落实。

    2014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促进社会办医主体多元化,扩大境外资本在中国办医,包括办独资医院的范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减少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都预示着外资独资办医将出现转机。

    此次下发的《通知》无疑放宽了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办医的条件。那么,外资独资办医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外资独资办医与其他医疗机构有何不同?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否会得到一定解决?

    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对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原副主任、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正厅级巡视员廖新波进行了专访。

    民生周刊:您如何看待试点工作这个通知?

    廖新波:实际上,外资独资办医所涉及到的远远不只发布《通知》的这两个部门,它还会涉及到金融、土地、保险等部门。

    这项政策虽然是个利好消息,但影响外资办医的政策环境依然非常复杂,外资办医仍需要各部门进一步理顺关系与责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配套政策。

    《通知》是放宽了外资在中国独资办医的条件,但是放宽不等于办医的门槛降低了。

    民生周刊: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廖新波:因为按照《通知》所说,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试点地区的条件和要求。举个例子,外资进入中国建立大型医院,必然要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但根据现行政策,只有在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才能购置大型医用设备,购置设备需要层层报批,同样适用于外资独资医疗机构。另外,《通知》在医保、人事制度等方面还缺乏细则,在医师自由多点执业尚未全面铺开和取得医保定点资格须执行医保部门定价的条件下,会导致外资独资医疗机构缺乏医生资源及患者。

    民生周刊:外资独资办医与其他医疗机构有何不同?

    廖新波:主要是营利与非营利的区别。不过,如果我们期待外资医院解决基本医疗的问题,那会让你失望的,它不可能提供基本医疗,因而不是解决看病贵的办法。真正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是,最近国家卫计委发出的《关于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通知》。两者所提供的服务其实是不一样的。

    民生周刊:这种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廖新波:公立医院有存在的道理和意义。最近国家卫计委还在策划打造医疗服务体系的“国家队”,所以从顶层来看,政府需要一支“自己”的队伍,这本身就预示着,外资医院至少应该定位在高端上,而收购公立医院做基本医疗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收购公立医院不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手段。相反,外资收购了,将有更多的人看不起病。如果政府不把原来的基本医疗办好,政府是买不起高昂的、以市场定价的医疗服务分配给民众的。

    民生周刊:外资独资办医会对老百姓就医产生什么影响?

    廖新波:虽然允许外资独资办医才刚刚开始,但是外资医院的进入无疑将给我们带来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及医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等资源。它可以加快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至少给我们提供如何办医的理念,促进各级政府各尽其责,各级公立医院各司其职。

    另外,外资办医是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能力享受高端服务的人不选择公立医院就医了,这确实也缓解了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现在,我们对外资办医的门是敞开了,可是,外资愿不愿意进来以及进来之后可否持续是一个关注点。广东毗邻港澳台,对港澳台开放独资办医也近十年,但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支力量,百姓无从受惠。尤其没有打开高端医疗的市场。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民生周刊:没打开高端市场的原因有哪些?

    廖新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成本与收益,如果在港澳台办医比在广东办医具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他们是不会愿意跑到广东办医。

    第二人是文环境。国人看病的观念与国外不同,国人基本没有购买服务的概念。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看病就医的医生服务、护士服务、药事服务成本是没有的,已经习惯于药品费用和各类检查费用占据收费单的全部。

    从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来说,我们当前的认识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以港大深圳医院为例,人们认可香港医生的服务、技术,却不认可医护人员应有社会最高的工资水平;认可每次门诊138元的打包收费,却不认可这138元中的大部分费用给医生。

    去这些医院看病,你能接受医生没开药或开一点药,而收费却远高于公立医院吗?由于观念不同,造成就医患者减少。对于一个自负盈亏的营利性机构而言是致命伤。

    第三是医疗保险。既然是高端医疗服务,那么百姓都想在外资医院享受服务,这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属于医保的范畴,医保仅限于基本医疗。

    第四方面,虽说是港澳台独资办医,但医护人员不可能全部来自港澳台。医生资源从何而来,医生的待遇、职业发展不容忽视。在潜意识里,医护人员会将其与公立医院做对比,所以这些都影响着医护人员是否会选择该机构,进而影响该机构的医疗水平,影响患者对该机构的信任。人才是这些机构能否吸引患者、留得住患者的关键,也是其能否生存与发展之根。

    民生周刊:外资独资、民营医疗机构是否能成为我国现行医疗体系中的有利补充?

    廖新波:“补充”一词在当今似乎不全面了。因为现在国家提出的战略不是“补充”而是“市场推动”。我认为最恰当的解释是,该政府管的归政府,属于市场的归市场,各司其职,错位发展。

    试点工作已经开始,但要依靠外资医院的进入推动医疗体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符合实际。未来的改革要实现对民营医院真正实现一视同仁,打破公立医院垄断地位,允许医生自由流动,改革医保付费制度等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资独资医院难解“看病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