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 中共莱芜市委书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良 《 民生周刊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是执政之责,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治担当。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办好民生实事,加强民生保障,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和谐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近年来,全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平均增速在12%左右,高出GDP增幅2个百分点左右;2013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9%;在全省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中,我市社会发展指数为119.3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04个百分点。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努力把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坚持和完善为群众办实事制度,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级领导集中调研、社会问卷调查、实事公开公示等民生实事征集机制,做到办事之前征求群众意见、办事过程接受群众监督、办事结果接受群众评议。根据征集到的意见,今年确定了“气化莱芜”工程、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幸福养老工程、校车村村通、儿童免费康复行动、建设市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文体惠民项目、城区便民市场规范改造、全市环保网格化监管及生态湿地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10件实事。对民生实事办理情况实行“月通报、季总结、年考核”制度,把责任落实到市级领导、到部门、到岗、到人,确保兑现承诺、取信于民。比如实施“气化莱芜”工程,目前,全市天燃气通到镇(街道)的比例已达到70%,年底将实现镇镇通天燃气的目标;比如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已为提出申请的60周岁以上老人全部办理了免费乘车卡,共办卡14.1万张,每年可为全市老年人节省出行费用约1500万元;比如建设环保网格化监管体系,合理划分环境监管网格,在全市建设11个空气自动监测站、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今年9月底全部投入使用,对全市大气和水质监测实行全域化覆盖和全天候监控。同时,还结合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实施好中央和省专项整治事项、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根据莱芜实际,确定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规范窗口单位标准化服务、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大气污染防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5个专项整治事项,解决好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比如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投资2.02亿元,改造农村公路41条、133公里,解决农民出行“最后一步路”问题。

    织好社会保障网

    让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努力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市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低点起步、逐步提高”的思路,在全省率先构建起涵盖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领域的十大民生保障体系。比如医疗保障方面,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实行市级统筹,城镇居民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覆盖到全省所有地市,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筹资标准由最初的人均23元提升至400元,住院补偿封顶线由1万元提升至15万元,同时,在全省率先实施“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累计已有11万余人次受益。比如养老保障方面,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整合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由每人每月30元提升至70元。比如就业保障方面,开办“市民业校”和农民夜校,实行就业创业免费培训制度,探索出一条“政府买服务、群众得实惠”的创业就业培训新路子,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成功创建为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和山东省创业先进城市。比如住房保障方面,实行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救助机制、以尊重居民意愿为核心的租购联动机制、以能进能出为重点的有序退出机制,住房保障覆盖到所有城乡住房困难家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18平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4平方米,居全省第二位。

    加快城乡融合步伐 

    努力实现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

    莱芜是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坚持把维护公平、促进共享作为重要目标,着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通自来水、通网络。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民花2到3元钱就可到市区,每年为城乡居民节省出行费用5000万元以上;针对农村垃圾污染问题,建立“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网络化运行机制,日处理农村垃圾300多吨,农村已像城市一样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树立“环保就是最大的民生”理念,以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为核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工业园区废弃固、液、气治理率达到100%,60%的乡镇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连续两年获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一等奖。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支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和轮岗机制,开展“送课下乡”、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活动,促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快优质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规划建设了456处标准化村卫生室,提前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任务,全市19家镇卫生院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率达到100%;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农民足不出户就可通过远程网络系统获取农业科技信息,得到农业科技专家的培训与指导。三是加快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抓好城乡文体网络建设,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镇村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健身设施村庄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86%。

    抢抓协作发展机遇

    加快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2013年8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一圈一带”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把建设济莱协作区作为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打造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莱芜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推进协作发展中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进交通同城化,济莱两市正式开通城际快客, 每天通车班次提高60%, 票价降低47%;济莱城际铁路规划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推进通信同城化,目前济莱两地之间通讯已取消长途费、漫游费,两市广播电视交叉落户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户籍管理同城化,济莱两市实现居民办理身份证异地换领、补领,改造提升济莱两市人口信息系统,为实现两市人口户籍“网上迁移”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莱芜与山东财经大学共建莱芜校区,两市110所中小学组建教育发展联盟;山东中医药大学、省立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等单位与莱芜开展对口协作,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异地就医在济南实现联网结算;建立统一的就业人才信息平台,两市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交流、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推进资源配置同城化,莱芜与山东省科学院、医科院等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支持驻济金融机构在莱芜设立分支机构,齐鲁证券莱芜分公司、交通银行莱芜分行先后成立;引进奔速电梯、泰来铸铝等一批高端制造项目,两市相关行业组建起物流、旅游、汽车零部件等多个产业联盟。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释放惠民富民正能量

    莱芜市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找准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的结合点,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破除陈旧思想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把改革落脚到促进群众创业就业和富民增收上。比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树立“所有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公务员都是服务员”的理念,转变政府职能,精减审批事项,落实“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登记等制度,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经常性事项办理时限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85项减少到97项,调整幅度达到80%,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市之一;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市直33个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和人员整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全部实现授权到位、办理到位。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28.39%,个体工商户总量同比增长34.79%,发展速度均列全省第一位。比如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已有34%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农民收入的40%来自于合作经营;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已为1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贷款2000万元。比如推行“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在1010个村居(社区)设立代办点,聘请代办员1400人,对关系百姓生产生活的婚姻生育、求职创业、法律维权等事项进行全过程免费代理,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稳定是根本大局。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一是强基础。一方面,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访民需、解民忧”活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进一步密切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开展社区建设“百日攻坚”行动,重点解决“有人管事、有钱干事、有场所办事”问题,目前已完成60个城市社区标准化改造,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8个、覆盖率达93%;同时,大力推动经济薄弱村转化升级,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各村配强班子,理清思路,加快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全市87.4%的薄弱村已实现转化升级。二是解民难。把信访作为最直接、最现实、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认真落实安全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深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和市级领导包积案制度,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信息预警研判及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妥善解决信访问题,今年上半年信访到期办理率为100%,居全省第一位;坚持源头治理,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完善市、区、镇、村四级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两代表一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站,让群众有地方讲理诉怨,有问题能及时妥善解决;发挥村居、企业、协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入选全国创先争优50个优秀案例。三是保民安。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体系,推进“平安莱芜”和“法治莱芜”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侵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2013年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重大案件侦破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第3位。

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