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惠及百姓的工程,可能在竣工之初让个别领导赚足了面子和政绩,事后却让国家和百姓蒙受了巨大损失。
入夏以来,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多地遭遇严重干旱,秋粮生产受到“烤验”。在山东临沂,旱情触目惊心,受旱面积超过400万亩,占全省受旱面积的1/3。其中,旱情较为严重的莒南县,今年降雨量比往年少了近六成。
花生秧苗开始打蔫,玉米叶子开始卷曲……在莒南县相沟镇三义社区7000亩田地里,已建成3年、投入700余万元的水利工程无法使用,当地村民心急如焚。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旨在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可是,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灌溉工程,因何在旱情面前成了摆设?
破碎的出水口
在莒南县相沟镇三义社区(2004年由6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田间小路边,蘑菇形状的水泥墩子依次排开,沿途一座座粉刷一新的小房子在田地间十分扎眼。当地村民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用于农田水利灌溉,水泥墩子被当地人称作“蘑菇头”,是灌溉设备的出水口。
村民介绍,一座座小房子是电灌站,通过抽水机把蓄水池的水抽上来,经过埋在田地下的管道输送到田间地头,农民打开“蘑菇头”的阀门,再接上水管,就可以给农田浇水。
以往,村民拉水浇地费时费力又费钱。修建这个水利设施,能免去很多人力物力,用水成本也要比以往低很多,所以在建设之初,村民们都很兴奋。
不过,建设之初的美好愿景未能如期实现。
记者在田间发现,出水口的水泥外衣散落一地,铁质阀门早已难觅踪影。村民称,目前已经没有一个“蘑菇头”能出水了,大多数已经损坏。
走在干旱的田地间,不少出水口的水泥墩子出现倾斜或干脆倒伏在地,偶尔也会看到维修过的痕迹。当地村民说,因为水泥墩子设在田地里,每逢春耕秋收,牛马车辆进出多有不便,不得以他们才将部分水泥墩子移出。
通常,农民在整理土地时,将田垅整理成一头高,一头低,高处称之为地头。这样,只要在地头放水,水就会流向低处,一垅地便能顺利灌溉完成。然而,该项水利工程中铺设的“蘑菇头”,多数建在低洼处,即便出水也无法灌溉,在旱情面前形同虚设。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埋在地下的塑料水管十分脆弱,甚至可以用手掰裂,很难想象如此单薄的设备能承受水的重压。
一处电灌站的外墙仍然保持着崭新的样子,可是,长着铁锈的大门紧锁,院内杂草丛生,另一侧的蓄水池长了一层厚厚的绿苔。
有无验收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指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项目。
莒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科科长张富民告诉记者,三义社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称为“2011年度莒南县相沟乡0.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784万元,其中财政投入734万元,剩余50万元为群众自筹。
张富民称,该类型项目属于常规农业开发项目,在莒南县每年都有。三义社区的项目从2011年10月开始施工,分为水利、道路、科技、林业等方面。
记者在一份日期为2011年9月15日的“临沂市莒南县相沟乡0.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水利水电)招标公告”中发现,该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建设,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该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工程施工单位。
公告注明,项目具体内容包括电灌站工程5座、输变电线路工程约5公里、PVC管道购安工程约30公里、给水栓及闸阀室购置及安装工程404个,还包含多个小项目,资金来源为财政拨款及自营资金。
张富民称,该项目于2012年5月经市县两级分别验收合格,符合要求,运行正常。“项目竣工后先由县农业开发办、县财政局、乡镇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验收,合格后上报市农业开发办并通过了二轮验收。”
然而,记者走访了三义社区的张家三义口、杨家三义口等几个村,村民均表示建在自家田间地头的“蘑菇头”不能使用。
一位村民对记者说,自家地头的“蘑菇头”安装后从没有通过水。究其原因,村民认为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存有很大问题。“听说在项目验收当天就有发生网管崩裂的现象。”
受访的几位村民坦言,在工程建设之初,相关部门并未向村民告知,也没指导如何使用。“建设不需要农民自己出钱,加上农民不清楚该项目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自然不是很在意,东西坏了也就坏了。”
张富民称,自己在项目验收阶段曾亲眼见证“蘑菇头”全部通水,并表示每次验收都会有相关部门出具的验收合格报告。
维护与管理
既然工程验收合格,为什么村民无法使用呢?张富民告诉记者,由于部分工程管理维护不到位,该工程的出水口确实存在损毁失修问题,影响管网使用。
他说,项目验收后,县农业开发办会进行项目维护移交。“开发办每年都有很多项目,如果每个项目都由开发办负责维护管理,肯定忙不过来。因此,该项目由开发办移交给乡镇人民政府,乡镇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维护工作。项目移交后,县农业开发办的职能宣告结束。”
至于村民反映的问题,张富民认为,由于相沟乡的土地多为碎片化种植,导致村民不能集中用水。“今天你用,明天我用,后天他用,导致使用成本升高。所以,目前单户村民不允许使用该设备。”
不允许单户村民使用设备,是否符合相关部门制定的使用和管理要求?张富民表示,不是不允许,“由于多数村民在外务工,导致很多土地荒芜,部分农民春天播完种后再没有管理经营,就导致该设备不被使用。从而导致连片反应,附近村民以为该设备不能使用,甚至将其毁坏。”
张富民认为,莒南县的其他项目也存在这个问题,除了土地碎片化形成不了统一管理导致该项目无法使用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出水口采用铁质材料,导致被偷盗,还有,后期乡镇修路也给地下管道造成了破坏。
相沟镇三义社区党委副书记李高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该项目后期维护不善和出现的问题归咎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并表示目前乡镇仍在探索后期管理模式。他说,农民应该对该设备的维护负有相应的义务,不能全由职能部门承担责任。
李高涛称乡镇政府只是指导和配合后期管理维护工作,至于项目验收合格后,县农业开发办及乡镇是否办理项目移交手续,他表示并不知情。
一个惠及百姓的工程,可能在竣工之初让个别领导赚足了面子和政绩,事后却让国家和百姓蒙受了巨大损失。
记者针对相沟镇三义社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存在的问题,曾先后两次前往莒南县政府进行采访,莒南县副县长万明国及莒南县开发办负责人均承认部分工作不到位,并承诺立即整改。而对于投入700余万元的水利项目竣工后有没有验收,为何不能使用,莒南县政府并未给出正面答复。
7月23日,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莒南县相沟镇室外温度41℃。当地农作物叶边卷曲,人畜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