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著名环境法专家王灿发:

通过诉讼推动中国环境法治

本刊记者 丁筱净 《 民生周刊 》(

    中心不仅仅是污染受害者的援助中心,帮助污染受害者只是我们的手段之一,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了推进环境法制、法治进程。

    北京时间7月30日,拉蒙·麦格赛赛奖2014年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环境法专家王灿发榜上有名。

    拉蒙·麦格赛赛奖是为纪念菲律宾已故总统拉蒙·麦格赛赛于1957年创立的,亦被称为“亚洲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发给为亚洲的发展做出无私贡献的杰出人士和组织。 

    评委会表示,“王灿发用他的远见卓识和强有力的领导,通过学术研究、法律倡导和律师公益诉讼,促进了中国环境法的改善和实施,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危害受害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利和生命。”

    其实,在此之前,王灿发就曾在国外内多次获奖:2005年,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王灿发以“第一个向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的学者”当选;2007年,王灿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45位“环保英雄”之一,被誉为“地球的代言人”,并登上封面;2010年,央视“十年法治人物”评选,王灿发成为10位当选者之一……

    王灿发曾这样形容自己:“其貌不扬,从小饿肚子,非常怕鬼怪,老有一些鬼神的幻觉,常受人欺负和歧视,上农中时一个人到河道里孤独地去放羊,夜晚听评书第二天在高粱地里一边割草一边讲给自己听……”童年的贫困、受挫和孤独,使他对弱势群体有一种内在的理解和同情,在过去的16年内,他帮助了无数的污染受害弱势群体。

    “有人说我爱管闲事,我说爱管闲事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帮助污染受害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最重要的是促进中国环境法律的执行和遵守。”王灿发说。

    民生周刊:除了在大学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您还致力于环境法的推广普及。从1994年起,您在《中国环境报》“律师信箱”专栏里,以“严律师”的名义解答各种环境法疑难问题,那么,“严律师”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王灿发:从1994年到2000年,我以“严律师”的身份一共回复了全国200多封来信。主要涉及老百姓对身边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以及全国各地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需要我们对现行法律做一些具体的解释和分析。

    我记得当时有一位南京的环境执法支队队长来信问我,到污染现场取证,不通知排污单位到现场参与,这个证据是否有效?因为根据执法要求,执法的程序和取证过程都要公开,如果不通知排污人员到场,那怎么能算公开呢?但是如果通知了,还能取到真实的污染数据吗?我研究很久后给他回了信,告诉他只要执法取证过程是符合规范的,并留有证据证明,日后排污单位无相反证明你们违规取证,其证据就是有效的。

    民生周刊:这类来信多吗?您怎么看待这些来信?

    王灿发:像这样专业人员的来信很多,他们每天执行法条,比我们更懂法,只是在法律解释上、实际操作上,还有一些疑惑。因为环境法推行时间较短,并且是实践性很强的法律,学者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话,很难回答他们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了解执法实践,再加上对法律全面系统的了解与分析,才能解决法律施行中的难题。

    民生周刊:为什么1998年之后,您的工作重点从回复读者来信改为帮污染受害者免费打官司?

    王灿发:1995年,江苏邳州一个养鸭大王的4000只鸭子10天之内死光,以此为生的农民由一个富裕户转眼就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他想起诉排污单位,可是法院不愿受理,他也没钱请律师。我联系他,说愿意为他们免费打官司。最终,当地法院一审判决,排污单位赔偿受害人74万元,实际赔偿了40万元。

    这个案件使我意识到,还有很多污染受害者,由于自己没有知识,受害后没有钱请律师,得不到赔偿,最终导致环境的相关法律无法执行到位。我感觉要想法律得到执行,就必须有一个力量来迫使排污者感到法律的震慑,违法者要受到惩处。作为一个学者,我没有经济能力,我想只能靠知识来帮助被污染者,对污染者形成压力,发挥法律的作用。我开始寻求开办一家法律援助机构的机会。在1998年,我筹集了起始资金,在中国政法大学内开启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又名“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

    民生周刊:中心刚开展工作的时候情况如何?

    王灿发:很难。中心是“三无机构”,即无办公室、无经费、无人员编制,一切都要靠自己。我们的目标援助者往往都很穷,我们仅凭知识帮他起诉还不行,因为他们付不起检测费、诉讼费,因此我们机构不仅要提供免费的律师,还要替他们筹集到鉴定、诉讼等费用。当时我去多家基金会筹钱,由于人微言轻,只能说服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领导或者民法、行政法的知名专家一起去,以期得到基金会支持。

    民生周刊:中心开启到今年已近16年了,现在回望,这条路走对了吗?

    王灿发:1999年11月1日,中心正式开通热线电话的前一天,我们在《北京晚报》上登了一个豆腐块大小的消息,公布了热线号码,以及次日早上8点开通的消息。第二天早上,我提前十分钟到中心,还没进门就听见电话铃响个不停。那一天,我接了46个咨询电话,还有很多人抱怨打不进来。当时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中心的帮助热线开通15年来,共接受了近14000个电话咨询,当面接访、信件援助也不计其数。其中,为污染受害者进行了超过550起诉讼。

    这550起诉讼中,我们统计的成功案例(胜诉或取得赔偿的)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失败的占25%左右,剩下的都是未了结的案子,比如立不了案的,或者是没有判决的。

    民生周刊:中心除了帮助污染受害者,还做了哪些工作?

    王灿发: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的同时,从2001年开始,中心开展了每年一期的环境法律实务培训工作。从只培训律师,发展到培训环境法官、环境执法人员,最后将培训范围扩展至环境NGO的工作人员。这样做,旨在对所有接触和运用环境法规的人员进行普法和法律运用培育,也想为中国培育一片良好的环境法律施行的土壤,使得环境法规能够得以更好地实施。

    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现有法律的不足,我们还召开法律研讨会,对立法提出改善的建议。为了支持法律的执行,我们甚至由专人协助各地环境法庭的建立。同时,为了向公众普及环境维权的知识,我们也进行了公众环境维权的流动咨询。

    所以我们常常说,中心不仅仅是污染受害者的援助中心,帮助污染受害者只是我们的手段之一,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了推进环境法制、法治进程。

    (实习生刘旻昊对本文亦有贡献)

通过诉讼推动中国环境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