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就业,从包分配到找工作

□ 本刊记者 胡飞 刘伟鹏 《 民生周刊 》(

    现在的大学生择业标准更加多元化,好工作的标准从“追求物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能否相互尊重”。

    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随着毕业生分配政策的落幕,自主择业机制的建立,大学生由“天之骄子”变为“芸芸众生”,就业问题成为摆在他们与社会之间的难题。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就业市场陷入低谷,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随着经济的复苏,就业率开始缓慢增长,然而严峻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包分配年代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高考中,全国报考人数939万人,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录取率大约为74%。而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报考人数570万,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为4.9%,是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随后的1978年高校短暂扩招,报考人数610万,总共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为6.6%。

    4年后,77级和78级的大学毕业生先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统称为1982届毕业生。这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的工作岗位按国家下拨的计划指标进行统一安排,即俗称的“包分配”。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分配政策是,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学以致用,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

    涂光晋是这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1977年她考入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学院一共两个班,70多名学生。毕业时,他们需要填报8个志愿,老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实习情况、客观指标和实际愿望进行协调。涂光晋被分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书。

    她细数了同学分配的工作单位:“进人民日报的有3个同学,还有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更多的人愿意进媒体,毕竟我们是学新闻的。当然也有去其他单位的,比如纪委、民政部,还有去中国人民银行的。”

    “社会上对大学生的看法是,你就是精英。那个时候听说你是大学生都很崇拜你。大学生很受尊重。”同样是77级的王伯庆笑着说起一段往事,到工厂报到的第一天,组织部的负责人单独把他留下来,拿出一沓彩色照片,对他说:“这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女儿,你觉得谁合适我去给你约。”

    王伯庆说:“国家多年没有这么多的大学生,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当时我们国家处于百废待兴拨乱反正时期,不管你是经商还是从政,都有很好的机会。”

    作为优秀人才的大学生,在当时属于稀缺的社会资源。毕业生分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一方面满足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保障了大学生的就业。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策的弊端开始显露。分配政策强调“服从国家分配”,对个人的能力、特长和兴趣不太重视,容易造成人才与岗位的不适应,束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影响高校的课程设置,且缺乏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

    涂光晋的同学中,有人想去媒体,有人想去机关,分配的结果与愿望不吻合,所以分配之后很多人不太满意。

    王伯庆毕业后被分配到军工厂,从事生产发动机的工作,他对此没有太大兴趣。一年后,他考上了西南财经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扩招后的就业难

    如果说1978年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次激动人心的扩招,那么1999年的第二次扩招堪称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另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这是一次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高校大扩招。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发出通知,决定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7万人,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增幅42%。此后,高校扩招每年以4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

    与此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毕业生分配政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学生就业从供需对应向双向选择过渡,“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新机制开始出台。

    1993年国务院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5年原国家教委出台《关于1995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并轨”后所招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并在2000年基本实现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薛巧珍是苏州大学2000届毕业生,她毕业的前一年大学开始扩招。幸运的是,虽然没有赶上“包分配”,她也没受到扩招的影响。他们班有50多名学生,毕业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公司就职。有三五个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全都考上了,她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她是某县地税局的一名会计。她说:“找工作一点也不难。我们大学还没毕业,公司就定下来了。毕业时所有人都找到了工作。”

    媒体开始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是在薛巧珍毕业后的第3年,即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时,毕业人数达到212万,比上一年增加67万。教育部公布,至当年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签约率为50%左右。

    “蛋糕还没有做大时,分蛋糕的人多了,每人能分到的自然就少了。”这是当年媒体对就业难做出的表象分析。有学者认为,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是高校扩招过度。也有学者认为,年轻人的期望值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汤敏认为:“从宏观和深层分析看,当前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暂时的困难,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会出现就业不足,高校即使不扩招也会出现失业的问题。非但不是扩招制造了失业,相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缓和失业的有效途径。”

    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走向又一个时期,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003年6月,财政部发出《关于切实落实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1年免交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工商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2004年4月,《关于深入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的意见》出台,要求提供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每年帮助20万名青年掌握创业本领,5万名青年创办企业,开发就业岗位30万个。

    此后,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都开展创业教育。清华大学首次将“创业停学与复学”的规定列入学籍管理规定中:在学研究生可向校方提出创业停学申请,经导师和院方书面同意后可按规定细则办理停学。

    金融危机后的低谷

    孟宇(化名)是涂光晋的一名学生。2008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他到一家出版社工作。对他来说,这份工作算是低就。“我是第二学期开始找工作的,那时候已经没有好单位了。同学们很早就开始找工作了,都说今年的工作比较难找”。

    比孟宇低一级的学弟向他抱怨:“我们2009届的比你们更难找工作。”按照惯例,毕业生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半学期开始找工作。2009届毕业生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找工作时,正是中国就业市场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

    受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调整,直接影响到在华公司的业务,裁员、提高用人门槛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热门专业,如金融财经类、计算机科学等就业空间被压缩。根据当年媒体的描述:“从全国范围来看,9月全国总职位需求数与8月相比,已经锐减14000个左右。在主要招聘市场中,只有不到50%的公司计划在未来3个月招聘高级职员。”

    根据第三方教育咨询研究机构麦可思的就业报告,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下降两个百分点,为86%。2009年就业率为86.6%。这两年成为近几年就业率最低的年份。

    2009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份文件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梳理与整合,被称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总体框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强化困难生就业援助;调整就业流向与结构;鼓励个体经营与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吸纳毕业生。

    当年4月,《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2008年至2012年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按照计划,到2020年大学生村官将达到60万。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拓展了就业渠道。然而,随着大学生村官人数的壮大,当村官是自己的志向还是形势所迫开始在社会上引发争议。

    2012年8月,教育部又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各高校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孟宇在2011年签约期满后,离开工作单位开始创业。创业的前期很艰难,他说:“主要在于资金成本方面,刚开始创业不住地往里面投钱,比如房租一个月就得两三千元。对于大学生创业,希望国家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先就业再择业

    涂光晋今年带的4名研究生都已经找到很好的工作,他们的就业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人寿和天津一家事业单位。

    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地找到理想工作。就业不难择业难,是今年媒体讨论较多的话题。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大学生择业标准更加多元化,好工作的标准从“追求物质成功”,逐步转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乐、能否相互尊重”。但同时许多大学生就业观模糊,职业定位不清,缺乏职业梦想。所以专家建议大学毕业生要构建合理的择业观,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有媒体将就业难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就业难”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大学学习的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大学生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大学生的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就业理念存在误区;人才市场的服务方式仍处于粗放阶段。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新增几项优惠扶持政策,如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按规定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

    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主任任占忠对大学生提出建议:对自身要有客观定位,培养适应企业的能力,以及拥有自信积极的心态。他表示:“就业压力或就业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会有的。即使在过去高度供不应求的就业形势下,有一些学生就业也难。我觉得应该确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无论总体就业多难,有实力的毕业生也能找到工作,或者创业。”

回望大学生就业历程
创业,享受那份自主
就业,从包分配到找工作
用政策支持更多大学生创业
境外大学生咋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