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有什么?中国1%的粮食,中国1%的农民工,中国1%的贫困人口。所以,把农业、农村、农民工的问题解决好,阜阳的问题才能解决。”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市委书记于勇道出了自己履职的重心。
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户籍人口1014.8万,是该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有着“人力资源大市”的称号,而作为农业大市,素有“百亿江淮粮仓”之称。近年来,在城镇化大潮中,阜阳在努力寻找新的名片。
“目前,我们有280万农民工在发达地区打工。” 于勇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他所理解的城镇化可以概括成两个字——“双就”,即就地、就业。作为农民工输出大市,阜阳如何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则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每年春节,因为农民工返乡,医院的门诊量增加30%,住院量增加20%,用电量增加50%。大城市是无法承担这么多人口的,那么,农民工怎么实现城镇化?”
在于勇看来,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中国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支撑阜阳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也将是农民工群体。
基于此,阜阳把关爱农民工摆在重要位置。阜阳已连续3年开展“接您回家”活动,要求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前往火车站接农民工回家过年。
除此之外,阜阳市县党政领导每年前往上海、苏州、宁波等地慰问农民工,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变化、反映家乡的面貌。“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有实践,眼界开阔,我们希望他们能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
春节期间,于勇与各级党委书记开展“四级书记大走访”活动,走访对象全部是农民工。
“我们征求农民工的意见,也听取他们的需求,以便搞好服务。”
据悉,自2012年,阜阳就从财政支持、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贷款融资、就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了23条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其后,该市又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从多个方面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环境。
令于勇欣慰的是,马年春节过后,有5万多名农民工决心留乡就业,1000多人回乡创业,返乡就业、创业的趋势正形成并加快。2010年,阜阳市转移农民工252万人,其中转移到本市的仅占8%。但到去年,280万农民工向本市转移达到20%。
于勇建议,对有新型城镇化潜力的地区,从国家层面应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国家公共服务是地区均等化而不是人口均等化,这对于阜阳这样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来说就比较吃亏。
“地方应该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不同区域有不一样的产业,阜阳的优势就是农副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产业发展的机会都给了大城市,建议国家从宏观政策层面引导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不同区域给予不同的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