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香山红叶盛名下的尴尬

本刊记者 张子琦 《 民生周刊 》(

    过度旅游开发导致香山的水土流失、生态受到干扰。而人流压力让老树周围的土质变硬,导致老树周围的新苗长不出来,树木很难进行自然更新。近几年来,红叶呈现破碎化的态势。

    “红叶不红”、“人比红叶多”、“堵车的时间比爬山的时间还长”……近几年来,有关香山红叶的话题越来越沉重,“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的盛景似乎再难以呈现在游客眼中。

    红叶节期间引发的诸多问题中,最让游人遗憾的莫过于“人挤人的蹭到了山顶,却看不到几片红叶”。红叶哪儿去了?是游客行走的路线不对、爬得不够高,还是香山红叶已经沦为公园招揽游客的噱头?

    登山寻红

    10月31日,《民生周刊》记者前往香山公园。到达香山公园东门,迎面可以看见两棵茂盛的枫树,已经变红的树叶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观赏。

    拾阶而上,道路两边树种丰富,香山红叶的主要树种——黄栌并不多。路左侧记者见到了一株黄栌树苗。从颜色上看,也许是光照不足,这株黄栌的叶片呈现黄色。

    行走5分钟左右,记者见到了一树真正意义上的“红叶”,片片红叶被雾气迷蒙的天空映衬得润泽绚烂。树下,经过的游客都会拍照留念。

    再往前走,可以看到大片的树林,但目力所及之处,还是黄色和绿色的叶片居多。树种也是以常绿的松柏为主。为了更加接近树木,行至半山时,记者选择沿着山间小路上山,但沿途仍然少见红叶树木。

    沿索道线路攀爬到香炉峰时,才有了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感觉。举目远眺,可以看见一簇簇的红色树林,与绿色林木交相辉映。

    这似乎可以印证公园方面对于“为什么看不见红叶”的回应:“因为爬得不够高”。

    不过,这个回答并不能让72岁的北京市民李彩凤满意。2001年开始,退休之后的李彩凤开始爬香山锻炼身体。“香山红叶真的没有以前好看了,不红、红也红得不透亮了。人也太多了。”李彩凤说。

    广西的刘正则也表达了失望之情,“香山的红叶没有想象中震撼,人多、交通不便,以后不会再来了。”

    消失的红叶

    11月3日,香山公园绿化科科长周肖红和所有园区工作人员一样,在各个路口负责疏导交通,维持秩序。

    自10月12日红叶节以来,香山已经经历了8个高峰日,面对汹涌的人群,周肖红习以为常。以10月26日周末为例,香山公园单日假日游人数达到了10万人次以及近一万辆车。

    据统计,香山游客以外地游客居多,占总游人量的6成以上,以团队游客为主,主要来自河北、天津、山西、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处,还有外国散客来园观赏红叶。

    香山已经成为代表北京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每年红叶节期间数以十万计的游客让周肖红既骄傲又有些无奈。

    据周肖红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末,香山公园曾经做过园区承载力调查,游客在2至3万人时可以保证游赏的舒适度。“近几年,园区又开发了几条新的游览线路,现在园区的承载上线大概在4到5万之间。但对我们来说,每一位游客都是平等的,公园不能选择游客。”

    但号称“红叶博士”的周肖红也有担忧,“如今的红叶景色确实不复80年代万山红遍的盛景。特别是近几年来,呈现红叶破碎化的态势。”

    过度旅游开发导致香山的水土流失、生态受到干扰,“游人出于各种原因避开铺好的石板路,沿着林中的小路上山,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中的含盐量增加。”她强调,“特别是含盐量高的方便面,随意丢弃在山间小路上,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及其严重。”

    此外,人流压力让老树周围的土质变硬,导致老树周围的新苗长不出来,树木很难进行自然更新。

    除人为因素之外,自然因素也是红叶减少的原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只是香山,其他红叶景区的黄栌也面临枯萎病的困扰。枯萎病是一种土传性传染病,会切断树木的供给功能。一旦发病,几乎没有挽救的可能。在香山,每年枯死的黄栌一度达到数千株。

    不过,据周肖红介绍,“通过营林抚育结合施用有机无机混合肥料、接种土壤有益菌群等联合方式,提高树的抗病能力,对黄栌枯萎病防治进入了可控阶段,每年枯死的黄栌从数千株降为三四百株。”

    此外,黄栌的自然寿命是100多年,近几年,香山的黄栌正好也处在更新期。为了防止香山黄栌出现断代,香山公园两年之内补种了2.5万株黄栌,“成活率已经从五成提到到八成。”

    周肖红这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科技人员乐观地说,“五年之后,我们就可以重现万山红遍的盛景。”

    计算变色率

    近半个月对香山红叶的报道中,红叶变色率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从40%到80%,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色率的数值不断攀高。变色率成为是否达到“最佳观赏期”的唯一标准。但今年,变色率也成为一些游人质疑的焦点。游客刘正明对记者抱怨,“说是变色率超过六成,我一路看下来,最多也就4成。”

    对于游客的抱怨,周肖红觉得很委屈。“这是引入日本‘红叶前线’的概念,希望能给游人提供一个参考标准。”

    香山公园红叶变色率是由香山红叶物候观测小组工作人员在全山选取8处样点,对园内的10万株黄栌树进行观测。观测小组将红叶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南部黄栌树较多的区域设置了5个样点,北部则取了3个样点。每个样点处,在保证海拔、坡度、树种、树龄等要素不同的前提下,选择5棵黄栌树作为样本。

    周肖红表示,变色率的计算,只针对黄栌树。虽然经过20多年的培育,香山的黄栌树占园区树木的1/2左右;但从覆盖率上看,现在香山黄栌树的覆盖率仅在在1/3左右。这也许就是游客视觉和变色率数值产生落差的主要原因。

    周肖红透漏,明年香山将会增加一些二级干道,既可以分流,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游客们近处赏红的需求;并“打开林窗”,也就是通过园林工艺,形成景色在拐角等着游客。此外,明年还会推出“红叶路线地图”,游客就可以避免找不到红叶区的尴尬。

    对于游客来说,香山红叶节是一次性消费的旅游产品,还是值得流连忘返的旅游品牌?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殿凭千顶树,地矗半天霞”的盛景能够再现,答案也许不言而喻。

医养结合离老人还有多远
器官移植强制自动分配后
香山红叶盛名下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