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房不胜防”背后的住房焦虑

王石川 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 》(

    全国几十种住房类型没能防住房价攀升,似乎也有“房不胜防”的意味,以至于引起了众多吐槽声。其实,吐槽也是民意,表达的是一种焦虑。

    北京有多少种住房类型?即便专业人士也未必完全弄清。房改房、央产房、军产房、使用权公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安置房、小产权房……前不久北京市又推出了新品种——“自住型商品房”。据统计,“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种,全国得有三十多种”。

    每一款住房,也许都有一种独特的脸谱,也都有一个无形的密钥,打开密钥就能看见他们的今生前世,窥到住房市场的驳杂图景。但遗憾的是,对于寻常百姓来说,并无慧眼,只有怨言,于是当媒体披露北京有十七八种住房类型时,坊间不是赞叹,而是吐槽。比如有人说,这十几种住房类型,犹如“回”字的多种写法,滑稽可笑。

    无论是磅礴的激愤还是淡淡的忧伤,坊间喧嚣声可简化为一点,即不管住房类型有多少种,让老百姓有房住、买得起房才最实惠,否则说得天花乱坠,也慰藉不了那一颗颗无奈而漂泊的灵魂。

    诚然,无论“有恒产方有恒心”的告诫,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抒情,乃至“居者有其屋”的梦想,都寄寓了普通中国人的朴素愿望,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我国,房价高是不争事实,买一套房子,往往透支几代人的心血。

    值得提及的是,十七大明确提出“住有所居”,而不是“居者有其屋”。何谓住有所居?即要让每个人都能有房子住。简言之,租房、租得起房也算有房住。为此,就需要推行多种住房类型,比如商品房,能买得起的人就买,有钱人甚至可以买别墅;经适房,适合于“夹心层”的人购买;还有廉租房,供应那些无钱买房的人租住,收取少量租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种语境中体会“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种,全国得有三十多种”,便知住房类型繁多,有其合理性。中国如此之大,各地千差万别,民众收入有异,岂能一刀切?如果单单采取任何一种住房类型,不仅不能体现公平,还会极大伤害公平。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并无不可。

    但是,在住房问题上,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面对弱势群体,政府须有责任、敢担当。有识之士称,“房地产市场的核心是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甚至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当前庞大群体根本就买不起房,比如进城农民工,他们也有住房需求,怎么办?发展保障房!“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习近平前不久强调,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

    电影《房不胜防》讲述了年轻人的辛酸“房”事,全国几十种住房类型没能防住房价攀升,似乎也有房不胜防的意味,以至于引起了众多吐槽声。其实,吐槽也是民意,表达的是一种焦虑。但愿决策者能够读懂这种焦虑,并努力化解这种焦虑。

“房不胜防”背后的住房焦虑
要让农民获得新的“土地话语权”
如何突出“霾”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