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手机支付的蓝海博弈

本刊记者 苑二刚 《 民生周刊 》(

    手机支付在个人消费这一块是未来支付发展的大方向,从理论上讲,会替代现有的一些支付方式。电信运营商、电商、银行以及互联网巨头纷纷杀入手机支付这一蓝海,跑马圈地,抢占先机。

    手机支付领域仍处于群雄崛起的战国时代,没有统一标准,没有一家独大,市场给新兴力量留下了充足机会。零售商、运营商、银行、信用卡公司、手机平台、第三方支付商都在努力获取市场份额,争夺宝贵的用户与数据。

    去趟乔家大院一直是小孙的愿望,这个国庆长假,他让自己的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游玩下来,小孙感触颇深,除了乔家大院别具一格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带给他更大惊喜的是,乔家大院开通了门票手机支付业务,除有七折优惠外,每到一处景点他只需出示手机支付短信就行,方便极了。

    和小孙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支付这种便捷支付方式。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由于央行系统升级,多家银行的跨行转账业务停摆,这令支付宝的使用人数飙升,短短7日便有250万转账人次及300万信用卡还款人次。其中,手机终端的使用率占到整体50%以上。

    智能手机让人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支付则成为这个时代的商业蓝海。从零售商、电商,到银行、银联,再到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这个方兴未艾的处女地开疆拓土,且激战正酣。

    美好未来

    不用追溯得太远,互联网之前的支付格局,无疑是银行一统天下的时代,无论是现金还是转账都离不开银行。

    而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开始崛起。银联利用其独有的结算垄断权力成为这个时代的大佬。而支付宝的异军突起则是马云对中国社会信用缺乏这一现实深刻理解下的商业智慧。随着网络购物的日异兴盛,支付宝在支付领域的江湖地位不断提升,并成为马云进军金融领域的坚实依托。

    智能手机在上个世纪末首先在摩托罗拉开花,却在乔布斯手下结了果,成为上帝带给人类的第三只苹果——苹果手机的诞生让人类真正进入智能手机时代。

    伴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成为很自然的事情。据统计,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人数已达到3.5亿,3G用户规模超过2亿人。

    无论是货到付款、信用卡支付、在线支付、PayPal支付、银行电汇还是邮政汇款,在现阶段的商业大环境下,手机终端都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载体。

    世界著名的商业数据提供商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08~2012年,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从 0.86亿户增长到2.86亿户,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35.04%;手机支付交易规模从275亿元增长到 151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53.10%。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064.1亿元,环比增长64.7%。

    艾瑞咨询还预计,到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另一个权威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前不久公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 2013》显示, 2012年,银行共处理移动电话支付业务5.35亿笔,金额达2.31万亿元,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1.13亿笔,金额仅为 1811.94亿元。

    手机支付被业内人士称为O2O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商店中去。消费者在线上支付线下的商品、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已经开始显示出应有的特征,线上和线下手机支付在个人消费这一块是未来支付发展的大方向。从理论上讲,会替代现有的一些支付方式,像银行卡、电话银行等是完全有可能被替代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称。

    博弈蓝海

    只要稍微留心一下相关新闻,就会知道手机支付领域是多么火热。电信运营商、电商、银行、银联以及互联网巨头都已纷纷杀入手机支付这一蓝海,跑马圈地,抢占先机。

    电信运营商利用其独有的终端控制能力,明显加快了进军手机支付领域的步伐。

    2012年12月底,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合作在上海推出“手机钱包”业务。9个月之后,中国联通又宣布与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达成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手机钱包”业务。

    继中国联通之后,6月份,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开发的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也正式推出。目前,已有10家全国性银行接入可实现“空中发卡”的平台,并在14个城市推广试点,全年将实现千万级的NFC终端销售,这远高于此前300万NFC终端的计划量。

    另一家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在8月份启动了手机支付业务,宣布2013年天翼UIM卡集中采购项目中,包括用于手机支付的天翼3G NFC-SWP卡50万张。

    银行进入手机支付领域并不晚,但发力却是近来的事。早在2009年末,交通银行就推出首款iOS网银客户端,因其客户端并不亲同,业务量一直比较小。但作为结算终端,银行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推出自己的客户端。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有50家银行推出手机银行客户端,交易额迅猛增长。

    手机支付彻底打破了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的区别,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巨头银联早就感觉到了危机。为了布局手机支付领域,银联不惜动用“杀手锏”。7月,外界认为和银联关系密切的上海快钱公司等几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因为绕过银联进行 “套码”而被银联处罚数百万元。

    8月,银联召集52家与其达成协议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召开会议,一再强调银联在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清算中的交易地位。

    这次会议被外界解读为银联为了布局手机支付而收编众多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清算结算地位。

    与电信运营商、银行、银联等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司进入手机支付领域的笨拙相比,电商们则更加敏锐,也更加灵活和亲商。

    利用其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第三方优势,在移动互联时代,阿里巴巴在手机支付领域的优势依然明显。但阿里的危机感依然很强。8月5日,就在微信5.0版本发布的同一天,淘宝网与新浪微博联手打造的“新浪微博淘宝版”正式上线,实现账号互通,淘宝卖家可在新浪微博淘宝版直接发布商品,并通过后台进行商品管理及商情监控,微博用户也能直接登录淘宝购物并支付。

    此前,阿里的支付宝已经开始征收PC端的转账手续费、信用卡代付手续费和信用卡代还手续费,而为了在手机支付领域跑马圈地,在PC端收费这些服务在移动端均为免费。

    “目前,手机支付领域仍然处于群雄崛起的战国时代,没有统一标准,没有一家独大,市场给新兴力量留下了充足机会。零售商、运营商、银行、信用卡公司、手机平台、第三方支付商都在努力获取市场份额,争夺更宝贵的用户与数据。”郭田勇说。

    黑马微信

    群雄并起,各方对峙,看起来有些眼花缭乱的手机支付格局可能因为微信的进入而改变。

    今年8月5号,在社交媒体领域风生水起的微信悄然加入了支付功能。

    在手机支付领域,差不多都是新手,还谈不上论资排辈。而微信可以算得是新手中的新手,黑马中的黑马了。它甫一出现,就展现出不凡的气质。

    北京呼家楼地铁站,潮人小茹体验了一把微信地铁购物的便捷。在到达呼家楼站之前,她打开手机微信中的“友宝”应用,在“选择售货机”一栏中输入即将到达的目的地“呼家楼”,在搜索里选择位于呼家楼地铁站G口附近的售货机后,系统立刻跳转到该售货机出售的饮料页面,有可乐、红茶、柚子茶等。小茹选择了百事可乐,并用提前通过支付宝、财付通等途径在线充值的金额付款后,系统立刻弹出一个8位数的取货码。出站后,她来到一台橙色自动售货机前,点击手机页面上的“一键取货”,再按下售货机上一个手掌形状的大红色按钮,“哐当”一声,一瓶百事可乐就从出货口弹了出来。

    “想在地铁哪站喝饮料?到站前告诉我,我远程请你喝饮料!”小茹在微信上向记者发出邀请。

    对于微信里拥有公共帐号的商家来说,如果说淘宝是销售通道,微信作为门户平台、自媒体的作用则更加显著。

    小兰在微信上有一家售卖鲜花的公共帐号,同时在淘宝也有一家饰物网站,通过比较她觉得,相比淘宝而言微信朋友圈的运营成本和操作难度要低得多,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机拍照上传,不需要花钱购买流量和账号,而且,少了搭建和美化页面的繁琐过程,与买家还能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以前在微信做生意最头痛的是没有支付功能,现在手机支付功能开通了,她对自己的商铺更有信心了。

    “但微信公众账号的传播方式不同,用户一旦关注公众账号,只要他们打开微信界面,系统就会将每次的群发信息自动推送。”小兰说。

    如此竞争方式也怨不得其他对手感到紧张。作为电子商务的老大,阿里一直想利用其庞大的粘性客户做社交化转型尝试,无奈阿里在人们心目中作为电商的定位过于牢固,以至于马云的多次尝试成效不彰。

    而作为社交媒体的微信,则利用其对用户强大的粘性成功杀入手机支付领域,其强大的平台功能和背后4亿多粘性用户让任何一个进入手机支付领域的企业,甚至阿里这样的电商巨头都不敢小觑,视其为头号竞争对手。

    在微信开通支付功能的同一天,阿里在宣布捆绑微博加入支付功能的同时,宣布封杀微信在其网站使用二维码。

    移动互联网代表着网络的未来,对于零售商和电商来说,支付通道和入口意味着核心商业机密,绝不能轻易放弃。

    另一家电子商务网站京东也宣布拒绝微信的手机支付和其他第三方支付功能,开始与光大银行合作推出自己的手机支付工具——易信。另一个线下网站众多的零售商苏宁,也在加紧推出自己的手机支付终端。

    “微信在手机支付领域里虽然拥有优势,和拥有众多客户群的电商和零售商业相比,微信还需要在手机支付领域里更多的落地。而且,腾讯更多的是想把它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平台和入口来打造,而不是单一功能。所以,在这方面微信显得很谨慎。”对微信团队非常了解的咔咕网CEO欧燊平说。

手机支付的蓝海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