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别把文化价值降格为资本

文/ 刘文嘉 《 民生周刊 》(

    向历史负责,向全体所有者负责的态度,不是高姿态,恰恰是文化传承的基本义务。

    鸡蛋和墙的比喻,在描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上永远适用。近日的两条新闻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玄奘埋骨的西安兴教寺面临拆迁,市民大喊“悟空快来救师傅”;济南万人坑遗址卖给开发商建楼,网友怒骂“替日本人销毁侵华证据”。

    在舆论的压力之下,两方面都反映迅速,一个马上声明保留兴教寺主体,一个又悄悄把“万人坑”的碑竖了起来。可惜这种“迅速”恰好起到了反证作用:文物保护的决策是多么随意和多变。

    其实我们很可理解地方在类似事件上的心态。在市场化的时代、GDP挂帅的年头,文化的价值是要被放在资本公式中计算的。因此,可以变为文化资本的都火了——“文化遗产”的名头洛阳纸贵,“某某故里”的帽子被多地争抢;而不能变生效益的都毁了——齐白石的墓园几乎成了公厕,林徽因、梁思成的故居则被拆得七零八落。在这些常年上演、对比鲜明的文化悲喜剧中,决定文化遗存、古迹命运的从来不是其历史价值,而是其变现的可能、资本化运作的潜力。

    “万人坑”与兴教寺的例子都可以用这个道理说明。在前述那套逻辑之下,“万人坑”的作用大概只能供青少年缅怀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或供日本老兵“忏悔哀悼”,这显然罔顾了“21世纪土地最贵”的常识。相反,将这么一大片土地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则可称得上是今天最“符合常识”的决定。

    兴教寺的例子更堪玩味。当地文保部门拆除兴教寺是为了“丝绸之路申遗”,这貌似是“文化”和“文化”对垒,但其实仍是文化和经济战斗。在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上,地方政府会选择最有资本收益的路径来运作。显然,“文化遗产”将带来财政的倾斜、旅游的利好,和巨大的国内外声誉,这些都可以变现,都是政绩和GDP。为了这样的利好,将兴教寺“削足适履”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这种只重文化资本不重文化价值的态度,也使得日常文保工作变得敷衍和功利化。济南的“万人坑”遗址常年处于“基本无人管”的状态,全靠一些当地群众自发维护,完全不知道哪个部门为这处遗址的维护承担具体责任。而兴教寺则因为没有长远规划,二十年来建设了大量的包括方丈楼、斋堂、僧舍在内的周边建筑,拆迁不但难以厘清原貌,而且会直接导致寺内僧人无法居住的结果。在漫长的时间累积中,每一步事态的发展都变成了不可逆的历史,终于导致了今天这个糟糕的但却在意料之中的结果。

    很少有地方政府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文化遗产在历史中流传,由集体创造,但在形式上,往往从属于某一地方。因而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也应该在享有文化资源的同时,全面承担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职责。向历史负责,向全体所有者负责的态度,不是高姿态,恰恰是文化传承的基本义务。别再把那么多珍贵的鸡蛋投向墙壁,你既无力承担后果,也没有资格决定。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别把文化价值降格为资本
城镇化不能总在深水区“摸石头”
微信收费争议中的利益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