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对城市生态的文化思考

虽然城市环境是人为创造的,但不意味着人类可以依照蓝图就创造一个新城市。

叶匡政 《 民生周刊 》(

    叶匡政,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曾在各类文学杂志发表诗作800多首。

    近年来,一些城市出台的某些市容管理规定,常引来网民争议。报亭,早餐点、水果摊等一些流动便民设施,在影响交通、市容的罪名下也常被一些“一刀切”,带来了买菜难、看报难等民生问题。城市硬件看似在提升,但面向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却在减少。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很多城市却成为常态。这些城市管理者,看似在管理城市,眼中根本没有市民,所以是否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报亭也好,小摊小贩也罢,既是一些市民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人文风景,将它与“市容”变得势不两立,这种思路确实让人无法理喻。

    城市确实是由人们参与创造、构建而形成的居住地,但这种参与,并不意味着城市结构可以承受任何人主观意愿的干涉。我们今天居住的城市形态,其实大多是在无计划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并不来自人们有意识的设计与规划,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观中,认为城市生态是一种自然进化的过程,不应受太多的干涉。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规划,难以满足市民居住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规划往往破坏了我们尚未完全意识到的某些人类与社会的需求。虽然城市环境是人为创造的,但不意味着人类可以依照蓝图就创造一个新城市。前些日子我去的澳大利亚堪培拉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完全靠人工规划创造的城市,虽是澳洲首都,但一到周末或晚上,就成了一座毫无生气的空城。城市的“有历史感的创造”与“人为地强制规划”之间,还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因为在有时间、历史感的创造中,一些城市事物会经历一系列的尝试和失败,最终形成的居住形态,往往能最大程度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与意愿。北京目前的拥堵与居民生活不方便,与人为的环路设计有很大关联,可以肯定这种居住形态也终有一天会被慢慢改变。

    美国学者雅各布在《伟大城市的诞生与衰亡》中就攻击了美国城镇规划,认为当年的规划者强加给城市一个巨大的主题,却毁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机、自发性,包括社区安全,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城市生态进化的潜在动力。雅各布认为,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城市内部那些与生俱来的运行秩序,任何对城市形态的规划、或者构建一个看起来合理的运作秩序,只会伤害到城市生态进化的自然秩序,它最终会导致市民的精神与道德缺失、甚至社会运作的瘫痪。

    现在大多数城市人们之间的互动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少,与这种对城市生态的破坏性规划有关,它其实是整体社会秩序缺失的一种反映,只是很多大陆市民并未意识到。它与人口规模和密度关联不大,有学者研究发现,即使是高密度的人为规划社区,其社会活动的数量与频率也要远远低于低密度的自然进化社区。报亭也好,小摊小贩也罢,都是使一个城市和社区充满活力的因素,如果人为取缔这些摊点,肯定是对城市生态秩序的一种破坏。

    近10多年的城市改造,正在把我们居住的大量城市变得死气沉沉,甚至失去了城市灵魂。这一切都要归咎于那些自负的城市管理者,是他们破坏了城市进化的自然意志。

富人的奶酪不好动
对城市生态的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