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双拼时代

□ 江泽涵 《 民生周刊 》(

    “拼爹”这词热了有一段时间,网民的谴责声并不激烈,是啊,都习惯了,随着贫富矛盾的不断激化,该词愈演愈逼真。穷人的朋友都是穷光蛋,富人的朋友非官即富,非富也有名望,把“物以类聚”形象地演绎出来。

    消费求有个好爹,工作求有个好爹,找对象更求有个好爹。男的不怕讨不到媳妇,或说好媳妇,女的更可以放眼挑选。至于犯了事,有个好爹也能化险为夷。李启铭一句“我爸是李刚”铁板钉钉,将“拼爹”发挥到了极致,只是在“拼爹”的同时,拼掉了自己,也拼掉了老爹。

    爹拼一辈子,为了儿女,到头来却栽在儿女手上,岂不太屈?“拼爹”的趋势也昭然——“坑爹”。

    城里年轻人在争着“拼爹”时,乡下老人们也在忙着“拼孩子”。

    每次回老家,总能在茶余饭后,串门闲聊中听见,大爷大妈们吆呼:“我儿子考上公务员喽!”“我闺女调到法国上班啦!”“我女儿嫁了个又帅又有钱的老公。”有的老人为着老脸争得面红脖颈粗,甚至扯出一大堆谎言。

    “光宗耀祖”这个成语是拼孩子的基础,也是拼孩子的典范,但却是另一个极端。这不仅给孩子增加了无形的负担,也为“拼比”之风推波助澜,不值呀!

    “恨铁不成钢”这句老话是拼孩子的手段,最好不要滥用,当然,解释成恨自己这块铁不成钢是可以的。

    “父子”并列在一起,就是平等。孩子要听了,他也会在心里想,我该恨你这块黑炭为啥不成金刚石,当然就可以堂而皇之去拼爹了。

    因为某种原因,自己到老未能如愿,寄希望于孩子,以解憋压心头几十年的怨气,完全可以理解,但要避免恶性循环。许多言之凿凿和顺理成章的事,常常使孩子无所适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更多时候,心理健康比体魄的雄伟更重要。

    做爹的始终比孩子多扛一种责任,就是最古老的教育思维——养不教,父之过,爹对孩子承担的是终生责任制,始终要为孩子做起榜样。跟人家口头上去“拼”,本就不是智举,拼了不会多,不拼也不会少。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自然不必多说。

    一句话,拼爹,拼孩子,不如都拼自己!

    年轻人青春勃发,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所应当拼一拼,沦落做啃老族,自己不也感觉抬不起头来?

    老了也跟人家拼?当然也可以,拼的是自己作为长者的修养、气质,名震一隅,受地方尊重,良好的口碑也能为下一代带来福利。

    “拼自己”超越时空、地域和人文,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双拼之风盛行的时代,尤其要牢记“拼自己”。

期待新征程
莫言:做一匹有尊严的马
光棍节剩男“脱光”记
双拼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