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陈秀军:做好该做的事(身边的党员)

□ 本刊记者 郭鹏 《 民生周刊 》(

    “医护人员一定要和病人多交流,给病人一种安全感,这样病人才会接受你和你的付出,一定要让病人信任你。”

    10月的北京,已经有了丝丝寒意。不到7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五医院的心胸外科护士长陈秀军已经开始工作了。

    重症病房、特殊病房、普通病房……边听取值班护士对病人病情变化的报告,边观察病人的实时状况。如果有紧急状况需要处理,吃不上早餐是常有的事。

    这样的节奏,陈秀君已经持续了十几个春秋。

    做好该做的事

    1995年,19岁的陈秀军被部队的客车送到了三零五医院,开始了她的护士生涯。一干就是17年,她从同事口中的“小陈”变成了“陈大姐”。

    对于为什么会从事护理工作的问题,陈秀军说这是一场“意外”。

    1992年,年仅十五岁的陈秀军通过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成为部队总后勤部医专在北京市录取的25名学生中的一位。

    让少年时代的陈秀君下定决心进入部队院校护理专业学习的,并不是“白大褂”。而是“绿油油的军装”。“觉得能进部队当名军人比较诱人,至于学习护理则完全没有概念,我当时的梦想是做一名老师。”

    尽管如此,在经过3年的学习和实习后,退去了最初的懵懂,陈秀军欣然接受了这份将伴随自己 “一生”的职业。

    虽然接受了这份工作,但在刚开始的时候,陈秀军心里仍旧矛盾重重。“刚参加工作时,心里有两种感受不停地‘折磨’着我:一是当护士真是太苦太累了;再就是在与病人的接触中,通过我的工作得到病人的认可和感谢,这实在是太美好的事情了。”

    就在陈秀军心里有变化起伏的时候,老护士长张兰敏让她彻底放下了心里的包袱,爱上了这份工作。

    张兰敏是陈秀军刚工作时带领她工作的老护士长,“她是用她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诠释着护士的职责。”在陈秀军的记忆中,有一个画面让她记忆犹新:老护士长用手帮助病人排便。

    这深深地刺激了陈秀军,护士还需要做这样的工作,是她始料未及的。这一幕,让陈秀君第一次想要用 “崇高”来形容自己的职业。

    老护士长用实际行动感染了她,陈秀军在工作中更加努力,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更加放得开了。

    1996年,20岁的陈秀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她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刚到单位工作时,我就写好了入党申请书,但我并不是为了要入党才积极地去工作,也不是因为想得到荣誉而刻意地多表现自己。因为我们医院的整体工作氛围就是这样,医院充满着军人的精神。”

    带着这种朴素的想法,陈秀君至今已经获得很多荣誉,其中包括总参警卫局授予的优秀护士、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一次三等功。

    对于这些荣誉,陈秀军说,她只是做了她该做的事。

    病人就是亲人

    “每当病房里亮起红灯,当班护士就会飞奔到那个病房,这是职业要求。”医院这种抢着工作的氛围,让陈秀军觉得“很享受”。对陈秀军来说,工作上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让病人和病人家属对她们的护理队伍感到满意。“我们要关心病人,更需要病人对我们放心。”

    如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与病人和病人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陈秀军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秘籍”:医护人员一定要和病人多交流,给病人一种安全感,这样病人才会接受你和你的付出,一定要让病人信任你。

    陈秀军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下胃管对于每一个新工作的护士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陈秀军也不例外。

    当年轻的陈秀军第一次独立为一位老人下胃管时,那位老人对她这样一个年轻的护士在技术上很不信任,甚至说了一些很过分的话。这让陈秀军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楚”。“但是这是我班上的任务,不能把自己分内的工作留到下个班次的同事身上。”她便仗着胆子,凭借着对自己技术上的自信最终使老人终于转变了看法。

    学会换位思考

    与病人换位思考,也是陈秀军对自己的要求。有时病人病情没向病人和家属的预期方向发展,心态就会有波动,情绪上容易急躁,这种情况下,陈秀军会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患者沟通。

    有一个叫刘修禄的重症病人,总想找人聊天解闷。陈秀军知道后,便经常来病房与他聊天。“对病人要鼓励,给他们树立信心。”她说自己那时候年纪还小,讲不出太深刻的道理,“但只要用自己的真诚和病人积极沟通,就一定会带给病人战胜病魔的希望和决心。”她有时还会在和刘修禄一样的病人床头留下纸条:“请您坚定战胜病魔的信心。”

    由于她的出色和努力,陈秀军曾被借调到特殊岗位从事保健工作3年多。工作期间,领导曾问她工作上有什么要求,她说,“我没什么要求,借调工作结束后让我回医院上班就行了。”      

    2009年陈秀军从普外科调到心胸外科做了护士长,她说自己的压力大了。她始终保证自己的手机24小时开机,以便随时和同事进行工作上的交流。

    如今,她们这个12人的护理团队,用她的话说就是平时好得像姐妹,但是在工作时必须做到领导的样子,必须用规章制度来要求自己的队员。

    陈秀军工作时的严厉,甚至让一名新来小护士不敢向她请假,不敢正面和她说话。“谁的人谁负责,我的人我必须更好地负责。”在心胸外科的每一个护士的眼里,陈秀军这个护士长大公无私,令人敬佩。

    在工作中陈秀军很善于学习和总结,几年护士长当下来,她觉得自己的能力和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要有创新意识,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并满足病人的需要。

    管理上,她也在适应着越来越年轻化的队伍,90后的护士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看着年轻人的成长,让她“常常想起多年前的自己”。

    “姥姥比妈妈亲”

    “姥姥比妈妈亲”这不是陈秀军的感触,而是她的儿子对她的看法。陈秀军对于自己妈妈的身份和职责一直很“惭愧”。

    说到孩子,陈秀军不免辛酸。孩子从小就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现在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但在医院尽职尽责的她,却从来没有时间接送儿子,更没有时间照顾家庭。

    提及家人,陈秀军说,除了愧对还有感谢。她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家人是她工作中取得好成绩的强大动力和后盾。在父母的鼓励、爱人的理解、姐姐与姐夫的帮助下,她没有后顾之忧。

    平时周末休息,如果没有脱不开身的事情,她会带着儿子一起来医院转一下病房,和病人聊聊病情。查完房后,她也会带着儿子去逛逛北海公园,这是她和儿子之间特有的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

    也许,孩子尚不理解自己的妈妈为何如此忙碌,但是,陈秀军希望儿子将来长大了,懂事了,能够理解她这个母亲,理解护士这个职业。

花甲老人的“后现代生活”
陈秀军:做好该做的事(身边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