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美国东部时间晚8时许,飓风“桑迪”登陆美国新泽西州海岸。
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纽约州、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都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美国总统奥巴马于30日宣布,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陷入“重大灾难”。
在重灾区纽约,风暴卷起4米多高的海浪涌向曼哈顿,飓风所经过之处一片狼藉,洪水淹没多条地铁隧道,金融中心华尔街陷入一片漆黑,纽约证券交易所27年来首次因自然灾难关闭……有美国媒体惊呼,飓风“桑迪”简直就像从好莱坞灾难大片里“跳”出来的。瞬间让人们想起了电影《2012》中的镜头。
“桑迪”的来临让人们意识到,即便在当今的现代化高科技世界里,气候和自然依旧影响巨大。所谓“人定胜天”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故事。
“飓风”与“台风”名词探源
在气象学上,飓风(Hurricane)与台风(Typhoon)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东部的则称“飓风”;而生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则称为“旋风”。
台风是古来有之的一种天气现象,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的《南越志》中,当时称为“飓风”。一直到明末清初,“颱风”的名称开始流行,而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也就是现在风级表中风速大于12级以上的风。
如清代林谦光的《台湾纪略天时》记载:“每在秋令,颱飓时起,土人谓正、二、三、四月起者为飓,五、六、七、八月起者为颱,颱甚于飓,而飓急于颱。”
1956年,颱风简化为台风,专指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而飓风则成为发生在大西洋、北太平洋东部强热带气旋的称谓。
在英文中,“Hurricane”一词源于玛雅人神话里的创世神之一、雷暴与旋风之神Hurakan。混沌未开之时,此神将气息吹在水上,产生干燥的陆地,但是他后来却又用一场大风暴和洪水毁灭了森林居民。辗转演绎之后,加勒比海语言中有了恶魔Hurican一词,也最终成为英文飓风hurricane一词的来源。
而“Typhoon”一词则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盖娅的幼子Typhon,这是一个长着一百个龙头的怪物,他的孩子们是可怕的大风。这一词语被借入阿拉伯语后又传入印度语,最终与粤语Toifung融合在一起,成为英文词汇typhoon,中文就译称“台风”。
给台风起个亚洲名字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然而,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如中国最初是给台风编号的。比如“8807”就是1988年7号台风。编号命名简洁、通俗、易记。
为了统一称呼,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的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l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其中每个国家和地区提出10个名字。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中国大陆提出的10个名称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美国提出的名称有:玛利亚(Maria)、尤特(Utor)、范斯高(Francisco)等;日本的命名有天秤、摩羯、天兔等。
这140个名称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很少有灾难的含义,如茉莉、玫瑰、珍珠、莲花、彩云等等,似乎与台风灾害不大协调。
有关专家认为,台风不仅仅会带来狂风骤雨,有时也会造福人类。高温酷暑季节,台风的光临可解除干旱和酷热,因此起个文雅的名字也无妨。
不过,台风委员会另有规定,如果某个台风确实犯下滔天大罪,有关成员可以提出换名申请,从而把这个恶魔永远钉在灾难史的耻辱架上。如2001年给新加坡带来强风暴雨的“画眉”和2003年引起广东、广西损失惨重的“伊布都”和2004年袭击中国东部的“云娜”,都遭受了除名的命运。
欧洲风情的飓风名称
在西方,早在18世纪,澳大利亚气象学家便突发奇想,开始用女性名给台风起名,作为一种荣誉或纪念,赠予自己的女友、爱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这一做法在欧美各国迅速流行。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和空军气象部门即采用以女性名字来命名热带气旋的方法。后来这一命名方法被美国气象局正式采用。
1949年,大西洋第一个飓风被命名为“哈里”,因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时,美国总统哈里斯·杜鲁门正在那里视察;不久,又一超级飓风扫荡了佛罗里达州,人们便将其尊称为总统夫人“贝斯”。某年台风季节,墨西哥湾的两次台风分别取名为“艾丽丝”和“巴巴拉”,结果这对小姊妹引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
一时间,反对用女性名给台风取名的运动风起云涌,信件和呼声几乎淹没了报界和天气局。尤其美国妇女对这种命名方法意见颇大,因为她们认为用妇女名字来命名热带气旋这样的灾害性天气,有损于妇女形象。因此,1979年的赛西尔飓风,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台风。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开始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交替命名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例如,1995年飓风季以“艾莉森”(Allison,女子名)开头,1996年飓风季第一个命名的热带风暴就是“亚瑟”(Arthur,男子名)。而此次飓风“桑迪”(Sandy)使用的就是男性的名字。
如今,当一个热带扰动加强为热带风暴强度、风速达62公里/时,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就会对其命名。在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区域,总共有6个热带气旋命名表,21个名称用于大西洋上的热带风暴,24个用于东北太平洋的风暴。6个命名表循环使用。
通常来说,每个飓风的名字都会代表这场飓风可能影响的种族和群体。飓风卡特里娜、丽塔、米奇、安德鲁和卡米尔袭击美国海岸的时候,受其影响其他国家的气象局为这些飓风取了当地人更熟悉的名字——如2009年太平洋一个凶猛的台风有个日本名Ketsana,还有个菲律宾名Ondoy。
同样,在大西洋热带气旋组织的例会上,会对未来几年的台风清单进行检查,决定那些名字需要剔除,哪些名字需要增加。比如对于北美加勒比海沿岸,飓风的名字每6年循环使用一次。每年例会根据上一年的飓风活动对第6年的名字进行检查,决定是否要剔除去年恶名昭著的台风,增加新的名字,比如2008年的古斯塔夫(Gustav)、帕洛玛(Paloma),阿尔玛(Alma)就被剔除。
鉴于此次飓风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桑迪”会不会遭受除名的命运从而载入史册,就要由下一届的例会来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