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视角

《 民生周刊 》(

    京华时报: 

    用考试倒逼食品企业学法守法

    近日,杭州市食品生产企业法人代表陆续走入考场,参加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考试。如果两次没有通过,企业将被暂停核发生产许可证。

    食品安全是靠考相关法律法规考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即使考出满分,如果不付诸实践,一切都白搭。但是,如果连食品安全的禁令规范都不清楚,其生产食品的安全也好不到哪里去。杭州搞食品企业负责人法律考试,意义即在于此。

    在一定意义上说,考试本身要比考试内容更能带来这种促进。因为这种严厉的考试本身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信号,企业法人代表必须重视食品安全,必须成为相关法律法规的熟悉者和遵守者。企业法人代表的这种重视,必然会传导到食品的生产实践上,尽管这种传导还受多种制约,同时传导的过程会出现重视程度的衰减。

    从制度体系来看,食品安全当然不是单靠这一项考试制度去保障的,而是有更多的其它严格制度的配合,比如严格的监管和惩处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此一项严格考试,其对食品安全带来的基本上还是“正能量”。对于食品安全来说,多一道关口总比少一道要好。而从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来看,只有各道制度关卡从严把关,才能让企业高悬安全利剑,不敢对食品安全问题麻痹大意。

    对食品企业进行严格监管,同时又坚决防止权力寻租,确是对百姓负责的态度,也的确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而,在食品安全的制度设计和执行上都严厉一些,公众还是欢迎的。

    新华每日电讯:

    别误读了儿童“成长指南”的善意 

    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学前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成长标准。

    多数门户网站都以“教育部首设儿童成长标准”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如果仅看这个标题很多人都会觉得教育部门干了一件找骂的事——教育本应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在幼儿阶段,教育部门凭什么为全国的孩子定标准?

    指南和标准不是一回事,标准是刚性的,是对一个孩子非此即彼的一种评价。而指南则是一种方向性的引导,它是中性的,不具有任何的评价功能。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可以说,现在一些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恰恰是教育部所反对和刻意规避的。

    关于这个《指南》教育部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可见,这个《指南》具有相当的权威和科学性,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指南”变“标准”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新闻价值观的问题。媒体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闻效应,而漠视新闻事实,不仅不利于培养理性的公民,也会加深民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隔阂。

    中国青年报:

    手机可能毁掉亲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

    手机、电脑、互联网、微博等在创造财富和文明的同时,也可能会毁掉我们的亲情,甚至生活。当技术的另一面——机械、不近情理、不通人性等缺陷展现时,技术毁掉人们的生活和亲情在所难免。

    在尖端的技术和丰富的技术产品面前,人们的生活会因为产品的丰富、精彩和整齐划一而变得单调,甚至被格式化。例如,只是对手机和电脑交流,玩游戏、聊天,这无疑让活生生的生命变得枯萎,人与人更为丰富的面对面情感交流减少或不复存在。

    家庭是一个人身体和精神最能依托的地方,也是最能表达和体现情感的港湾。但是,在技术面前,在一个小小的手机面前,我们便轻易地放弃了这种亲情。我们在手机上与素不相识的人相谈甚欢,却吝于与亲人面对面交谈几句话,这是技术时代最大的不幸。

    在手机和电脑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一个更大的不幸是,人类会丧失经过多年进化而获得的一种能力,即理解他人表情、语义的能力。

    随之而来的后果是,人们的社交技巧将变得笨拙不堪,我们会很难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甚至经常曲解、忽略微妙的非语言信息,如肢体语言、音调的高低所传达的特殊信息。而在日生活中为何有那么多的暴力,如地铁和公交车上的大打出手,原因之一也是现代人不会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

小产权房分类治理是一道分水岭
“饥饿体验”再唤粮食危机感
收入分配,治标治本
媒体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