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控烟义工臧英年

□ 本刊记者 罗燕 实习生 温倩钰 《 民生周刊 》(

    “老弟,别抽了,对你身体不好,对你旁边的人也不好。”一位白发老人劝说在路边吸烟的人灭掉手中的烟。这是北京回龙观龙腾苑小区周围经常出现的一幕。这位老人就是已经做了二十年控烟义工的臧英年。

    臧英年家住六楼,没有电梯,可他爬起楼来大气也不喘一下。“很多人都看不出我80多岁了,我就是要用自己的健康向烟民证明不吸烟的好处。”

    “中国烟民数量不能世界第一”

    臧英年是美籍华人,很多人对他20年前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来到中国当控烟义工的选择感到不解。

    臧英年告诉记者,是一次在杭州机场候机的经历触动了他。

    1992年的中国,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随处可见。“候机室里很多人都在吞云吐雾,烟头满地都是,墙壁上‘禁止吸烟’的标志形同虚设。”看不下去的臧英年找来机场服务人员,希望机场广播能播放禁止吸烟的提示,但得到的回答却令他失望:“大家已经习惯了,不用管。反正候机时没事干,吸烟还可以解闷。”

    在臧英年看来应该是常识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不但无人遵守,而且机场工作人员都不肯管。臧英年愤怒了:“好,你不管,我管。”他站到候机室中间,大声喊:“机场严格规定禁烟,吸烟的旅客每人罚款10元!”很多抽烟的人还真被他唬住了,纷纷熄灭了手头的烟。直到上了飞机,同机的人才知道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旅客。

    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中国烟害的严重,“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不能让烟民数量也世界第一。”

    臧英年在美国期间就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曾经担任过全美华人协会文化委员会主席,为中美民间交流做了很多工作。早年工作的积累和对中国烟害现状的担忧促使臧英年决定回到中国,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控烟工作中。

    随后,臧英年经原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介绍,结识了当时的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并向他表达了想在中国从事控烟工作的想法。臧英年的想法得到了陈部长的支持,并推荐他加入了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

    此后,臧英年开始全力控烟,一做就是20年。

    控烟“布道”生活

    20年来,臧英年只要看到有人吸烟,就会条件反射一般上前劝阻,然后递上自己的名片和一块戒烟贴。

    一次臧英年应邀参加法国葡萄酒庄与中国经销商举办的酒会,到场后他发现很多人在餐桌旁吸烟,于是走到每个桌子旁边,挨个劝说吸烟的人掐掉烟:“还是别抽了,这样的活动不能抽烟……”酒会上大部分人都照做了,但是新到的人又开始抽,他不好意思再每桌走一圈,于是便要求主办方给他讲话的机会。一上台他就开始“布道”,“先感谢熄灭烟的人,建议还抽着的人也掐掉烟……”,臧英年回忆,那次酒会几乎变成了一场“戒烟会”。

    不止如此,在喜宴上,臧英年往往是个“煞风景”的人。按照中国的社会习俗,喜宴上都要给客人喜烟,同一桌的年轻人还要给长辈敬烟。而他到了婚礼现场,仍会“不合时宜”的劝人不要吸烟。

    不分场合的戒烟游说,让很多人对臧英年敬而远之。一些曾经乐于邀请他的活动举办者,为了防止他“添乱”,也不再邀请他参加。

    对于这些,臧英年表现的很豁达。没有人邀请,他就自己“创造”机会,他经常主动联系一些学校、企业、医院进行义务讲座或者培训。

    即使在旅行的时候,臧英年也会主动联系当地的疾控中心或者医院,了解当地的戒烟工作开展情况,争取做一场控烟报告。

    分享国际上最新的控烟手段是臧英年控烟报告中重要的一部分。臧英年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控烟会议,了解控烟的最新成果,这些年,会议资料就已经积成厚厚一摞。

    不只是在公共场所劝人戒烟,臧英年的“布道”生活已经浸入了他生活。每次坐上出租车,臧英年第一件事是看看车里有没有烟盒、烟灰缸。如果发现司机是烟民,他就会一路跟司机聊戒烟。付完车费后,他总要给司机一些戒烟贴,“付完钱再给,人家就不会以为我在推销了。”他笑着说。

    “中式”控烟

    “我现在对吸烟的人已经不会那么生气了。”多年的控烟工作,使臧英年理解了中国烟民有多少“不敢”和“不能”。

    他认为戒烟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虽然对欧美国家的控烟方式很熟悉,可他不喜欢依样照搬,而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中式控烟的方法。

    臧英年有一个控烟日记本,上面记录了他的控烟经验和“重点目标”。

    每到一个单位参加活动,臧英年首先要问的便是这里的“头儿”抽不抽烟,如果抽烟,他一定会重点劝诫。

    北京市国际舞蹈艺术学校校长李天翔、江河集团总裁刘载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等人都是被他“盯牢跟踪”后把烟戒掉的。

    臧英年坚持给他们寄关于戒烟的书和戒烟贴,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他们打电话,询问戒烟的进展情况。“一把手戒烟往往是最艰难的,他们有压力,要应酬,而且抽烟也没人敢管。”臧英年说。

    在帮助一些“头儿”把烟戒了后,他还会要求去他们单位做戒烟讲座。“名人或者一把手戒烟能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这是臧英年在戒烟工作中找到的一条捷径。

    中国人重视家庭观念,了解到这一点的臧英年,从1995年开始便倡导无烟家庭,“无烟家庭,第一是全家人都不抽烟。家里如果有人抽烟,进了家门不抽烟,逐渐就可以把烟戒掉。第二是登门亲友一律不让抽烟,包括自己掏烟都不行。”

    臧英年家客厅的墙壁上贴了禁止吸烟的标示,电视柜上也放了一个。这样的标示他已经送给很多家庭了,并且亲自帮他们找显眼的位置放。

    今年,北京市正计划创建百万无烟家庭,臧英年作为北京市卫生局控烟项目高级顾问参与其中,并完成了《无烟家庭实施手册》书稿。

    “吸烟是一种成瘾性的慢性疾病”,臧英年强调,人一旦吸烟上瘾,一段时间不吸烟便浑身不舒服,还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吸烟会引发很多病症,对身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都有严重损害。”

    然而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吸烟是一种习惯,去医院戒烟门诊的就医人数很少。很多戒烟门诊因为门庭冷清而关了门。“一些戒烟门诊不会做宣传,”臧英年说,“很多烟民根本不知道有戒烟门诊,想戒烟也不知道怎么戒,于是抽了戒,戒了又抽。”

    医院成了臧英年的一个重要“盟友”。现在,他还为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局做培训,传授医疗人员帮人戒烟的经验。

    臧英年的名片及所著书的封面上都有一个标志,一个心形包围着禁止吸烟的图标。“这是寓意爱心充沛,烟害绝迹,用善意去劝止别人吸烟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在控烟的道路上,臧英年越走越远。他表示,从没打算过从控烟领域彻底退休。

控烟义工臧英年
“光明天使”魏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