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湖南“两型社会”蝶变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 民生周刊 》(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近五年前,湖南开启了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并不断向纵深推进。本期“科学发展 保障民生”系列报道关注湖南,看看发生在那里的两型社会巨变。

    前不久,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主任徐湘平与媒体座谈时,会场上方悬挂着一块大屏幕,实时更新长株潭环境监测信息,包括备受公众关注的PM2.5。

    自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近五年的时间里,长株潭地区成为湖南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GDP占比达到42.4%,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摆在重要位置。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带动下,整个湖南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治理湘江

    说到湖南,湘江不得不提。

    作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贯穿于长株潭等多个城市,湖南有4000万人直接或间接饮用湘江水。然而,受此前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影响,有母亲河之称的湘江一度成了“臭水沟”、“下水道”的代名词,重金属污染特别严重。

    湘江有个叫清水塘的地方,听起来山清水秀,实际上却是株洲市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

    这个地方曾是国家“一五”、“二五”重点布局建设的重化工业区,聚集了众多冶炼、化工、建材企业,光化工厂曾一度超过了百家。

    相关资料显示,该地区重金属污染区域面积达62.41平方公里,经国土资源部审定,受重金属污染影响的变性土地面积为34.41平方公里。土壤中特征污染物——重金属镉、汞、铅及类金属砷均超标严重。其中镉的超标率达到100%,平均监测值超过国家标准值3.67倍,最大超标倍数达230倍。汞和铅的超标率为80%以上,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6.57倍和262倍,砷的超标率为47%,最大超标倍数为6.6倍。

    重金属污染直接影响到了周边群众生活,媒体屡有报道,最终让清水塘走进公众视线。

    几年前,株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玉泉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把清水塘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好,‘两型社会’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只要有机会,姜玉泉都会呼吁相关部门重视清水塘及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

    这一切,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早已了然于胸。他亦在多个场合指出,要把湘江治理作为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经济带,打造“东方莱茵河”。

    为了还绿于民,给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治理首先从规划入手,2008年6月2日,在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周强第一次把湘江与莱茵河并论,提出了“打造东方莱茵河”的远景目标,湘江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此后四年间,湘江重金属治理步伐明显加快。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规划,这也标志着湘江治理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此后一年,湖南省制定了治理实施规划,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治理举措,尤其注重从源头进行治理,对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重点区域开展了集中整治,一批涉污企业被限期整改或强制关停。

    最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又推出“日程表”。根据湖南省政府最新公布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工作方案(2012—2015年)》,湖南省将对湘江流域尚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分批下达限期治理任务,确保在2013年以前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按照湖南省政府要求,非法企业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由所在市政府在2012年年底前依法关闭淘汰。从准入条件着手,在市和县市区政府的主导下,涉重金属企业于2013年以前完成整治整合,并向工业园区或小区集中。通过关闭淘汰和整治整合等措施,涉重金属企业数量有望减少50%。 

    城乡同步

    先污染后治理,这一固有的思路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且不局限于城市,而是把视野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农村。

    因为随着城镇环保“门槛”越来越高,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企业已越来越难在城镇立足,开始逐步转向农村。

    “几年下来,曾经的小桥流水景象不再”,谈到农村环保,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在接爱《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表示。

    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几年之前,湖南开始重视农村环保。

    与清水塘同属株州的攸县广大农村,记者所到之处,印象中的垃圾围村现象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乡间小道绿树成荫、小溪流水潺潺的景象。

    在专家看来,垃圾分类是做好垃圾处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农村。

    攸县从开端到末端始终坚持垃圾分类原则,包装果纸及时回收,有机垃圾回田还土,无机垃圾焚烧处理,玻璃容器集中收集。目前,攸县农户配备垃圾池13万多个,普及率超过80%,垃圾基本做到入池投放。”

    除此之外,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是个大问题,攸县虽然并没有被列入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点,但是却舍得下大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综合整治。资金来源于乡镇土地经营净收入,实行全额返还,让原本捉襟见肘的乡镇有了资金推动农村环保。

    在潘碧灵看来,攸县在农村环保的成功得益于该县近几年以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以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在农村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整治新途径,按照“目标定位、观念先行、方式引领”的思路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事实上,在两型社会的背景下,整个湖南越来越重视农村环保,试图还农村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产业巨变

    治污需治本,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湖南省借助两型社会的契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高污染与高能耗企业逐步转型升级或退出市场。

    湖南省两型办提供的系列数据显示,“两型”建设促使了长株潭试验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摆脱了对重化工业、资源粗加工业、房地产业的依赖。

    比如,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传统产业,开始实现绿色蝶变。

    水泥厂给人的印象,通常是高能耗与高污染,环境差。但前不久,记者在长沙浏阳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却看到另外一番景象,绿色的草地在蓝天白云衬托下,生机盎然,厂区看不到一点粉尘。

    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廖志强清楚的记得,2009年他上任时,这个当时还称为“兆星水泥”的厂子,常常是黑烟滚滚,粉尘漫天。周边群众经常找上门来要求赔偿。

    南方水泥进驻后,大力推行节能、降耗新技术。比如建设低温余热电站,每年减少外购电6765万千瓦时,年创收4000万元;对19台风机实施节能技改,每年可节电655万千瓦时;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减少煤炭消耗;改造窑尾收尘器,减少库底粉尘浓度;采购优质原煤,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技术改造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年还减少65152吨二氧化碳排放。

    与南方水泥相比,华菱湘钢历史更长,规模更大,知名度更高。但在外界看来,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均是高能耗企业,环境状况堪忧。

    在华菱湘钢,记者却发现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钢铁企业,花木葱茏,鸟语啁啾,俨然是一座花园式工厂。

    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华菱湘钢先后投入28亿元,完成了烧结余热发电等多项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三废循环与综合利用。

    前不久,该公司拆除了3座老式石灰窑,清洁生产更进一步;同时,20多个水资源综合防治与利用项目推开,传统钢铁企业“傻大黑粗”的形象正在被颠覆。

    一方面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湖南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比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一批“两型”企业、“两型”产业、“两型”园区,相继在长株潭及周边地区摆棋落子,聚集蓄势。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在基本淘汰“五小”企业的基础上,长株潭三市的万元GDP综合能耗呈现下降趋势。长沙市从0.94吨下降到0.83吨标准煤;株洲从1.50吨下降到1.27吨标准煤;湘潭从1.97吨下降到1.36吨标准煤。而长株潭在城镇化率达到62.1%的同时,森林覆盖率也上升到了57.13%。长沙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河流断面三类水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三个100%”,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株洲由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蝶变成全国闻名的生态宜居型城市,曾被认为“老工业、矮房子”的湘潭也跻身国家园林城市之列。

    民生经济

    从两型办的全称不难看出,其重点体现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良好。一方面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

    看似矛盾的问题,却被湖南充分利用并演绎得淋漓尽致。

    打开湖南省地图,长沙、株州和湘潭组成一个三角形,早在上世纪融城声音就不断。2007年12月14日,期盼已久的融城计划获批。当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

    说是实验区,但与此前给钱给政策不一样的是,这次只给政策,鼓励大胆尝试。

    正是这一政策,与敢为人先的湖南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经济方面来看,据湖南省两型办公布的资料显示,在两型试验区建设的刺激下,湖南全省经济总量从2007年的9145亿跃升到去年的19635亿元,居全国第九位;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8083亿,居全国第九位,开始步入工业强省行列;而长久以来长株潭一体化的梦想,也以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为标志,进入了“融城”快车道,核心增长极作用显著增强,2007-2011年,长株潭三市GDP总量从3462亿元增长到8321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由37.9%上升到42.4%。

    周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年来,湖南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据介绍,“两型”引领,带动湖南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战略投资者进驻湖南,一批优势企业成功“走出去”。全省累计利用外资额为“十五”时期的3倍。截至2012年6月,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24家。

    周强同时表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全省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过去5年,也是湖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湖南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比2007年分别提高6550元、2663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特困群体救助和扶贫解困工程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扎实推进。

湖南“两型社会”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