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医改的核心是人才

《 民生周刊 》(

    “我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生约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育德教授的一席话,引发了“医生培养模式是不是该变变了”的大讨论。

    一方面是医学学生的转行和流失,另一方面又是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的极度匮乏。现实的“分裂”不得不让人反思目前“广种薄收”的医生培养模式。为什么只有六分之一的医学生走上医生岗位?报道称,由于现有医生培养模式问题,大量医学生难以获得实习机会,或不愿意到基层实习,实习期间也“学不到真东西”,因此导致大量人才流失。

    医学学生大量流失,农村和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却不得不承担“恶果”:我国农村全科医生匮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我国目前只有7.8万人,且素质不容乐观。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局面目前有望得到改观。日前,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确定将在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开展4项试点,旨在为医改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卓越计划”的亮点在于,通过这一改革试点,回归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内在要求,培养适应医改需要的好医生。更为重要的是,该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来说,该计划探索“3+2”的初级全科医生培养新模式,选拔来自农村基层的学生,到医学院校接受免费的全科医学方向的本科教育,毕业后回到家乡,进入乡镇卫生院服务。这个项目的目标就是要“争取让中西部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能增配一名医学本科生。”

    应当看到,医生培养模式的改变,不仅仅关乎医学学生的命运,这更是医改这个大盘子中的一颗重要的棋子。“十二五”医改规划早已指出,新一轮医改的重点是县级基层医院,力争到2015年让老百姓“大病不出县”。只是在公众的认知中,谈及医改更多只是谈及大城市中“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以及如何根除“以药养医”等等,而基层医疗资源的匮乏和补充常常被忽视。

    事实上,医改推进了这么多年,其核心的因素还是“人”。如果只是强调外在的制度修正,而作为最基本资源的“人”——医生这个主体资源缺位的话,那么新医改就如沙上建塔,根基不稳。好在无论教育部还是卫生部,都已经认识到医学教育为医改助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卓越计划”的推出,正是为医改“加力”的重要源头。

    站在“医改核心因素是人”的高度看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医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这已不单单是教育界的改革,更是深化医改的关键之一。

    医学教育当为医改助力。医学教育能否“输送”出好医生,医学教育能否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资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医改在起跑线上的起跑速度。

医改的核心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