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迅速为社会化养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与配套支撑,不让社会化养老处于监督管理与服务保护的空白地带,未来才能保证失能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人活着,终究都要慢慢变老。谁也不愿老无所依,老无所养。银发狂潮已席卷而至,我国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个庞大群体,却日益呈现着各种悲苦的表情。
最近媒体就将目光聚焦在“失能老人”身上。到2010年末,由于家庭负担过于沉重、养老机构不愿接收,自己又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中国就达3300万。这些失能老人,生活自顾不暇,生命不知所终。蜗居生活索然无味,真是“空巢”又“空心”。
养老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不仅关联着人的情感伦理,也考验着社会公共治理。中国目前在养老问题上,可以说是捉襟见肘。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资金缺口太大,民间养老机构的数量与质量,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拯救失能老人,就必须把目光转向社会化养老。
很遗憾,现在民间养老机构也普遍把失能老人视为“烫手的山芋”。考虑到照顾起来工作量大,又害怕失能老人一旦发生意外,难以承受赔偿的危险和压力,大多不愿意接受他们入住。与此相应的是,一些养老机构,管理不善,甚至还出现“冷血护工”,对老人施以暴行。此前媒体多有报道,诸如禁食、捆绑、打耳光、泼冷水之类的残忍虐待,都曾出现在一些养老机构那片封闭的四角天空里。
这意味着,不论曾经拥有怎样精彩的人生,无数人陷入晚年孤独无依的泥潭,生活了无生趣,甚至濒临绝望。人这一辈子,最后连个可以安放暮年的地方都难觅,这又是怎样的人性悲剧与伦理伤痛?
世界上有很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社会化养老方面,是有成功经验的。比如,从制度层面建立起充分完善的体系,而且社会各种资源都在为社会化养老提供着配套支撑。还有对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实行分级管理,根据老人具体情况,分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之类的等等层级。
在这种情况下,失能老人自然就不会被扔进护理的空白地带,被养老院拒收,而可以获得一些养老机构专业的、人文的关怀照顾。
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的护工,很多都未经过系统的培训,没有相关从业资质认定,处于临时性管理状态。在职业性、专业性、道德性方面,都存在着种种问题。一些养老机构在公益性与逐利性的问题上,目前尚未找到应有的平衡。制度缺失、监管失灵与服务不足,给中国式养老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障碍,让无数人掉进老无所依的人生困境。
目前,3300万失能老人身处窘境,应该被视为一种强烈警示,这是对社会化养老的强烈呼唤。要知道,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系数还将上升到20%左右。当告别传统的居家养老,走进养老机构成为必然,社会化养老的建设,已经时不我待了。只有迅速为社会化养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与配套支撑,不让社会化养老处于监督管理与服务保护的空白地带,未来才能保证失能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