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视角

《 民生周刊 》(

    中国青年报:

    地方财政“透明度”是张反腐试纸 

    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81个市政府,达到全国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标准,则仅有7个城市过线,及格率仅为8.6%。

    财政透明的道理其实很通俗。财政,本就是“取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正是遵循这个逻辑,2007年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阳光政府”的信息公开要求: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遗憾的是,条例自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屑公开者比比皆是。特别是有限的公开中,“选择性公开”的倾向更为明显:在财政公开的信息中,地方政府更愿意公开预算,而不是决算。

    有少数地方的财政“透明度”有限,离不开三个背景:一是省级财政透明度本就不尽人意。“2010年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显示,针对2007年全年省级地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情况,得出的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仅为21.87分(总分100分)。二是公开得过细过明白,“后患”让人头疼。三是公开或者不公开、假装公开,实际上并无多大的差别,大不了群众质疑两声,远不如政绩考核伤筋动骨。

    眼下,反腐是个摆得上桌面讨论的热词。制度反腐还是理念反腐,技术反腐还是体制反腐,都是可以商榷的命题。但就细节而言,腐在哪里、顺着摸瓜的“藤”在哪里,地方财政乱象给公共监督或顶层设计提供了扎实的样本。

    新华每日电讯 :

    下基层应多些“身累而心喜” 

    “路为纸,行作笔,心当墨”。亲临一线方明实际情况,深入基层才能知政得失。领导干部跳出文山会海,把握发展脉动,不仅表明贴近群众的鲜明态度,更是回应现实关切、加强微观治理的务实行动。

    下基层不难,走一遭即可;但有实效不易,得察实情、干实事才行。近日,福建开展的纵横全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工作检查,为干部下基层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新鲜样本。为期十余天的“拉练”式检查把各地的亮点、问题和诉求晒在明处,参与的干部深受触动,激发起各地比拼的工作干劲,由此带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下基层检查督促工作最忌浮光掠影,最怕一团和气,导致“检查一阵风,过后一场空”。福建省的这次“拉练”要求,“表扬的话少说、不说,多摆问题、多找不足”,并通过“现场问责”、“当场评点”、“公开问答”等程序直面问题、直陈对策,确保检查工作能落到实处、细处。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创造了不少干部下基层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不管是临时检查还是蹲点常驻,也无论是访贫问苦还是传经送宝,深入基层的主旨都是让“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这就要求干部下基层必须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使下基层真正成为察民情、解民忧、兴民利、聚民心的过程。须知,真正深入才会“累”,取得实效自然“喜”。愿更多求真务实的“拉练”,为推动地方科学发展再添动力,更聚民心。

    人民日报:

    理性批评是一种价值坚守

    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批评的活跃。

    这其中也出现了大量非理性批评,比如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在网上并不少见。这样的情绪宣泄,很难说有什么积极意义。

    批评理应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繁荣进步做出贡献。这种批评,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其实,真正的批评从来都是真理的,批评的力量源自其中蕴藏的理性。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国正在经历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在思想价值层面上与理性密切相关,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其标志之一就是人们普遍拥有较高理性水平。

    理性虽然是抽象的,但缘自现实。身边的许多事例,都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理性、体会理性批评的风采。当绿豆、茄子被炒作为养生神品时,要相信常识、不盲从跟风;当一些地方将小偷游街示众时,要敢于为被示众者的权利呐喊、不漠视他们的尊严。独立思考、尊重常识、平等宽容等价值理念正是理性批评不可或缺的基础。

    理性批评需要批评者超越一己之利。今天的利益主体趋于多元,批评的多样有时就是利益多样的直接呈现。菜价高了,有人欢喜有人忧。劳动力价格上升了,劳动者欢迎,用人单位却为成本增加苦恼。很多现象往往表现为利益博弈,如果不肯跳出私利,用理性的眼光作一番打量,往往会被利欲蒙蔽。这在当前有特别的现实意义,需要人们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其他利益中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实现共赢共享。

人生希望与“巨奖”无关
“基础电量”合理方能服众
溺亡背后,留守难题更需关注
媒体视角